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為家族代代相傳,是台灣歷史最久的皮影戲團。與眾不同之處即是配合時宜,第四代張叫(1892-1962)所主持的「台灣影繪藝術團」(當時團名),在日治時代皇民化運動中,台灣傳統戲劇全面被禁演的情況下,獲選為「第一奉公團」。此奉...(更多內容)
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為家族代代相傳,是台灣歷史最久的皮影戲團。與眾不同之處即是配合時宜,第四代張叫(1892-1962)所主持的「台灣影繪藝術團」(當時團名),在日治時代皇民化運動中,台灣傳統戲劇全面被禁演的情況下,獲選為「第一奉公團」。此奉公團的殊榮,在非常時期得以存活與茁壯,從此聲名大噪。光復後由第五代張德成(1920-1995)繼承父業更名為「東華皮戲團」,不只侷限於表演古老傳統技藝,而能作各方面改良,例如影窗戲偶加大,增加戲偶色彩,各關節操縱自如,製造畫面特殊效果。民國40至55年代是皮影戲業當中,唯一走遍全省各戲院叫好又叫座的戲團。先後應邀前往日本、菲律賓、香港、美國等地演出。晚年更熱衷皮影藝術的推廣,民國七十四年榮獲「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累積的藝術成就於民國七十八年獲選為「國家重要民族藝術皮影戲藝師」殊榮。而現今第六代團長張榑國承襲家族皮影戲心血結晶,對台灣皮影戲之保存、推廣不遺餘力,帶領劇團除了廟宇酬神、工商邀演之外,深耕至校園與學術單位的皮(紙)影戲教學與巡迴演出,曾獲邀於美國、韓國及哥斯大黎加公演,保持傳統技藝下另加創意,以靈活富有節奏的演技廣受觀眾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