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源於20世紀初期,針對傳統器樂現代化所發展出的樂種。最初由鄭覲文、劉天華等人分於南北創設大同樂會、國樂改進社肇啟革新,參考西方音樂成就,針對傳統樂器形制、曲目以及表演編制等範圍,發起改良運動而成當代樣貌。
具現代江南絲竹風格的《望月聽風》,是臺北市立國樂團鍾耀光團長為慶祝中秋節所創作的樂曲。而《望月聽風》又名〈跳躍的線條〉,因2008年臺北市立國樂團精心策劃了「光華再現」演奏會,並選定於富有歷史意義的中... (更多內容)
由鍾耀光創作的《快雪時晴》二胡協奏曲完成於2008年6月,是為2008年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的國際二胡大賽而創作。主要旋律素材取材自作曲家於2008年為國家交響樂團與國光劇團合作所創作的跨界京劇《快雪時... (更多內容)
《Cat´s 無言歌》為大型柳琴協奏曲,作曲家蘇文慶以家中兩隻貓咪Mimi及Kitty 為創作動機,並且運用許多透過音像表達的手法,表達貓咪習性與主人之間的親暱情感。樂曲為三個樂章形式:第一樂章「輕手... (更多內容)
「絲」與「竹」原指絲絃樂器(如琴、瑟)與竹管樂器(如笛),近代民間所稱的「絲竹」則指以絲絃樂器和竹管樂器為主的一種樂器演奏形式。 「絲竹」的演奏形式有別於「吹打」,其特色為只用絃樂器及音色不突出... (更多內容)
《十面埋伏》是采風樂坊於2005年所推出的大型器樂劇場。團長黃正銘醞釀一年時間,突破傳統的演奏編排,激發團員們的表演細胞,首創「演奏即戲劇」的演出方式,在既有的「楚漢相爭」歷史故事上,讓每位演奏家融入... (更多內容)
采風樂坊在此場名為「相似-不相似」(ALIKE/UNLIKE2)的音樂會中,將傳統樂器與西洋樂器結合,讓東方傳統音樂與西方現代音樂做對話。此次的演出采風樂坊與法國知名現代樂團(Ensemble 2e2... (更多內容)
《風獅爺傳奇》一曲,是作曲家蘇文慶以樂曲來編寫金門文化精神面貌。自古以來,臺灣的離島金門從原始草木茂盛的優勢,經歷著各個時代的災害、砍伐、戰役而改變了地貌。而除了砲彈帶來的威脅,風吹沙也始終危害金門居... (更多內容)
臺灣作曲家黃振南創作的《歌仔主題隨想曲》,在編曲上充分展現歌仔戲〈大調〉、〈都馬調〉、〈哭調〉、〈七字調〉等文化風貌。而這樣的曲子對於臺灣的觀眾來說會有很強的親切感,也因此可以說具有很大的地域性,幾乎... (更多內容)
本曲為臺灣國樂團委託創作,取材自臺灣原住民音樂,以四個樂章描繪原住民的生活情趣,以及他們剛強堅毅與樂天知命的人生哲學。第一樂章〈紋面老人的獨白〉-G調大笛。描述長老們講述族裡傳說的神韻。而紋面在臺灣泰...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