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在日治時期因商業劇場發展鼎盛,有中國及日本的雜技(曲藝)團渡海來臺演出的紀錄,戰後,則有來自大陸的特技家班及藝師,如海長青的「海家班」、趙木群的「趙家班」、張起超兄弟的「張家班」及李棠華、吳成琨等... (更多內容)
臺灣在日治時期因商業劇場發展鼎盛,有中國及日本的雜技(曲藝)團渡海來臺演出的紀錄,戰後,則有來自大陸的特技家班及藝師,如海長青的「海家班」、趙木群的「趙家班」、張起超兄弟的「張家班」及李棠華、吳成琨等,或在全臺戲院商業巡演,或在軍中康樂總隊肩負勞軍工作。196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跑場、駐演於各酒店及西餐廳,是特技雜技一行最興盛輝煌的時期。教育部於1973年成立有「中華民國綜合藝術團」,奉派出國擔負宣慰僑胞及促進國民外交的任務,1982年則於國立復興劇校成立綜藝科,後升格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為全國唯一培育雜技表演藝術人才的搖籃,並附設有「綜藝團」。畢業校友陸續創立有「新象創作劇團」、「特技空間」、「MIX舞動劇坊」、「火悟空特技劇坊」、「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等團體,持續為創新特技表演形式及內容而努力。
臺灣的陣頭技藝則與清代以來伴隨著民眾移墾而來的宗教信仰、迎神賽會所需而產生,是臺灣極具鄉土性及地方特色的民間表演藝術。早期臺灣的民間陣頭皆為由村落內居民因地緣、血緣關係而成立的業餘性表演團體,如獅陣、龍陣、宋江陣、跳鼓陣、高蹺陣、車鼓陣、牛犁陣、八家將等,具一定的政治、經濟、宗教、社交、娛樂、強身等功能。隨著時代的演進,除了持續依附在民間宗教慶典活動中之外,在形式與內容上的創新突破,也讓宋江陣和獅陣等在當代表演藝術及展演場域中有其發揮亮點。
-
雜技是一種借助於道具,以技巧做為主要表現方式的表演藝術。表演者對於物件的操弄需具備高度駕馭能力,或肢體超乎常人的柔韌及控制力,呈現出高、難、險、美的技巧,具有娛樂性強、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特質。雜技除... (更多內容)
雜技是一種借助於道具,以技巧做為主要表現方式的表演藝術。表演者對於物件的操弄需具備高度駕馭能力,或肢體超乎常人的柔韌及控制力,呈現出高、難、險、美的技巧,具有娛樂性強、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特質。雜技除了以技巧取勝外,在藝術的構思上又結合了其他表演元素,使得演出形式更為豐富。諸如在節慶時民眾最喜愛吉祥又熱鬧的小武術〈旗開得勝〉、大武術〈金玉滿堂〉、獅子舞〈祥獅獻瑞〉等節目,又有優美動人的軟功〈柔骨雙鳳〉,展現力與美的椅子頂〈直上青雲〉,以及穿圈的〈富貴團圓〉、足技〈旋轉乾坤〉等,都是受到觀眾喜愛的當代雜技節目。近年,各相關團體迭有創新,創作出結合富有藝術內涵及反映時代的作品如《華之韻》、《臺灣本土風情》、《初衣十舞》等。
至於臺灣的民間藝陣,因多為依附廟會慶典、生命禮俗之業餘性表演,形式與內容的藝術性本非其表現重點,反應其庶民性、多樣性美感的是在表演上的自然活潑、即興素樸,以及民間思維的展現。以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藝陣獅陣及宋江陣為例,前者舞法展現氣力、高險的技巧性,以及紮實步法,甚或俏皮、細節的處理等,皆是欣賞獅陣時的焦點所在;後者則因屬武術的集體表演,陣式步法及兵器操練的熟練度、表演默契及力與美的展現顯得相對重要,尤其表演者的拳法招式如何將閃躲騰挪、翻滾攪剪等武術動作準確表現,更是一睹宋江陣表演精華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