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本地可見的傳統音樂風貌基調,大抵呈現一種多民族、多文化且類型多樣而新舊兼陳的多元並存狀態,各自的傳承與發展也各有其特色。其中屬南島語族的各原住民族音樂文化,歌謠音樂最為豐富,器樂部分則相對較為有限... (更多內容)
臺灣本地可見的傳統音樂風貌基調,大抵呈現一種多民族、多文化且類型多樣而新舊兼陳的多元並存狀態,各自的傳承與發展也各有其特色。
其中屬南島語族的各原住民族音樂文化,歌謠音樂最為豐富,器樂部分則相對較為有限且單純,類型也少,且多半與個人生活經驗有關。歌唱音樂從獨唱的生活性歌謠,到各族群各有不同內涵、曲體組織編制,包括涉及與祭儀活動結合、呼應群體組織現象的各類合(齊)唱式歌謠。不同族群,甚或同一族群不同部落皆各自孕育出獨特的音樂文化。
臺灣多民族傳統的音樂承傳文化中,隨著各時期不同地區移民引入的漢族音樂,由於漢族住民人口的優勢,以及漢人長期掌握政經資源,發展最為普及。包括民謠、器樂以至於戲曲、說唱、藝陣,不同樂種傳統、編制規模也相對多元。
漢族音樂傳統在臺灣當代,民謠文化雖說由於遠離農業社會生活傳統,失去持續擴張的動能,但由於其內涵體現不同族群音樂和語言特殊性美感,因而可見不斷有各類的保存或延伸應用的活動發展,成為一種與時代相結合的互動特色。
至於涉及器樂文化的各樂種特色,除當代國樂從實踐經驗,確定發展為純粹器樂化樂種趨向,其餘各種文化多半可見相互滲透的歷史發展經驗。如南、北管展演文化皆存在排場及演戲的表演內容與編制。甚或如太平歌館等樂類組織,衍化成更自由的樂陣風格展演形式。漢族民歌文化,不分地域、語言,除了有清唱與樂器伴奏展演編制變化,也有發展為歌舞藝陣,如牛犁歌、本地歌仔、三腳採茶,甚或大戲所需戲曲音樂、唱腔曲調的現象。
漢人傳統音樂中,南、北管是兩大代表樂種,各自存在歷史悠久且影響深遠的業餘曲館文化生態最受矚目。這兩個樂種之於本地漢人社會關係,可見南管存在於早期開發與泉廈對口貿易密切,如臺南、鹿港、艋舺等港口城鎮環境中,具有特殊地域、語言特色。相形之下,北管樂則與各地廟會慶典展演文化深刻關連,傳播範圍也更廣泛,從城市到鄉村聚落,皆有北管樂的傳播痕跡。客家八音則是另一風格強烈且有專門曲目,以客家聚落為主要活動範圍的器樂類樂種。
-
欣賞臺灣傳統音樂,首先必需先把握其中文化的多元傳統與樣貌特色。其次還需要察覺有關音樂與生活文化的互動關聯性。從表演時代性來看,21世紀國樂顯然為臺灣當代發展資源最充沛樂種之一。各種樂器獨奏領域迭有人才... (更多內容)
欣賞臺灣傳統音樂,首先必需先把握其中文化的多元傳統與樣貌特色。其次還需要察覺有關音樂與生活文化的互動關聯性。
從表演時代性來看,21世紀國樂顯然為臺灣當代發展資源最充沛樂種之一。各種樂器獨奏領域迭有人才崛起,公部門支持成立的樂團,至少包括文化部,以及臺北、桃園、臺南、高雄等四個直轄市轄下的職業國樂團。由於臺灣自19世紀晚葉以來追求現代化的時代經驗,國樂發展也因此在創作、展演實踐經驗,透過詮釋甚或引用傳統素材手法,不斷強調現代性的核心價值。
強調現代性的國樂創作展演,引用臺灣傳統音樂,也移植原住民族歌謠旋律為素材。類此當代文化變貌所見原住民音樂,部分被當成妝點主流的異文化,部分直接輸入藝文市場成為可消費產品。然對族群內部更具意義的現象,實則出現在近年傳統意識形成與再認同過程,各原住民族音樂,逐漸成為歲時祭儀等人文生活關鍵性環節。各族群各自風格性傳統音樂,如布農族複音音樂,泰雅族傳承Imuhuw史詩吟唱,乃至排灣族古調與口鼻笛傳承發展,逐漸透過文化意義的自我詮釋得以更加深化。
原住民族以外的民歌文化,主要可見在客家人文生活圈內的客語民歌表演傳承仍保持相當活力。另以客家族群生活聚落為活動範圍的客八音,展演主要以器樂合奏為主,並分為吹打與絃索兩大類曲目。其中絃索類曲目,強調裝飾性風格技巧最顯突出,常被用以代表客家音樂特色。
一般常以靜謐與激昂音樂風格,對比南管與北管二樂種的音樂特色。如同樂種名稱呈現南北對立,二者音樂的差異,不僅只在曲目或音樂類型,另外在樂器形制、樂隊編制所呈現的音色構造也有不同。北管戲曲、細曲、鼓吹、絃譜等不同類型曲目,編制樂器皆有不同搭配習慣,如新路(西路)以弔規仔伴奏,舊路(福路)則以提絃(殼仔)為主,吹譜類曲目也有用品仔(笛)或吹(嗩呐)主導的區別。南管雖分指、譜、曲三類曲目,但樂隊編制主要以「上四管」,琵琶、洞簫、三弦、二弦及拍板為基本組織,特定曲目才需另再擴充樂器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