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偶戲有木偶、影戲2種,臺灣傳統木偶戲又分掌中戲、傀儡戲2類,以掌中戲最稱發達,俗稱布袋戲,清中葉自福建隨著移民傳入後,以緊、捷、快藝術表現並結合臺灣戲曲音樂而成臺灣最繁榮劇種。20世紀初隨著表演藝... (更多內容)
傳統偶戲有木偶、影戲2種,臺灣傳統木偶戲又分掌中戲、傀儡戲2類,以掌中戲最稱發達,俗稱布袋戲,清中葉自福建隨著移民傳入後,以緊、捷、快藝術表現並結合臺灣戲曲音樂而成臺灣最繁榮劇種。20世紀初隨著表演藝術成熟發展出南北不同藝術流派,各地才人藝師輩出而傳承不息,各流派均有不同藝術特色,以五洲園、新興閣堪稱兩大流派。近半個世紀來,隨社會物質條件發達復發展出電影、電視、廣播不同於傳統舞台表現方式且各具發展潛力的布袋戲,又以霹靂電視布袋戲最領風騷。傳統戲臺演出布袋戲表演藝術在近30年間處於發展停滯狀態,劇團雖多給布袋戲文化生態更大困境,近些來年輕輩演者逐漸崛起且用心於突破再發展,布袋戲未來發展或將寄望於年輕新世代!
懸絲(提線)傀儡戲在鄭成功兵進台南即有記載。因操作不易,傀儡戲在臺灣一向不普遍,演出多為宗教儀式性質,驅邪、酬神意義更甚於娛人目的,且南北二地各具不同特色。南部傀儡趨於祈福酬神儀式,北部宜蘭傀儡戲更重驅邪祭典功能,兩者都圍繞著民眾對生命禮俗信仰而存。宜蘭傀儡由漳州傳入,結合北管亂彈戲曲有整部戲文的表演,但多為宗教儀式性而演,有「不宜看傀儡戲」禁忌。南部傀儡戲由泉州傳入,戲曲音樂是南管傀儡調,演出多象徵富貴、團圓、功名、榮華象徵性簡短戲文,多在隆重拜天公儀式中演出,也稱「嘉禮戲」。目前宜蘭地區三團均處演出停滯狀態,南部地區三團仍從事宗教性演出,僅高雄錦飛鳳傀儡戲嘗試往表演藝術發展。
臺灣皮影戲源於閩粵交界潮州地區,俗稱皮猴戲、皮戲。清末已盛行南臺灣,臺灣皮影戲偶是藝人自行以水牛皮雕製,演出戲曲音樂稱為潮調,演出保存相當多元、明南戲劇目,二次戰後隨著社會物質條件繁榮豐富發展,皮影戲相對地娛樂價值消失、表演藝術也逐步退化而戲團大幅減少、消失,目前臺灣皮影戲也僅剩高雄縣境內四團,晚近也有從中國湖南引進來的台北華洲園皮影戲團演出另樹一格。
-
中國傳統戲劇體系中,偶戲缺乏五官表情動作表現,也無手指、腳步曼妙細膩動作,而是以誇張表現和抽象模仿、表演程式的呈現來達到觀眾所要求藝術欣賞的目的。傳統偶戲的聆賞是以說書加戲曲音樂唱念的表現方式,主要由... (更多內容)
中國傳統戲劇體系中,偶戲缺乏五官表情動作表現,也無手指、腳步曼妙細膩動作,而是以誇張表現和抽象模仿、表演程式的呈現來達到觀眾所要求藝術欣賞的目的。傳統偶戲的聆賞是以說書加戲曲音樂唱念的表現方式,主要由主演一人表現,所以主演的唸、白比唱更重要,唱腔也常是其他演員負責。臺灣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表演藝術,大致上也是朝此方向達到藝術欣賞的目的。而皮影、傀儡戲,在戰後式微快速嚴重,表演藝術尚未發展到成熟階段,表演藝術較為薄弱,1990年之前北部傀儡戲仍存依稀宛若人戲的身段動作和唱腔,其後則與南部傀儡戲、皮影戲僅剩幾許身段動作。
布袋戲源於說書,逐步增加戲偶身段動作及戲曲音樂演奏唱念,此特質仍見於今日,傳統布袋戲演出的身段動作欣賞是以戲偶模擬人形動作,以及從武術發展起來武打翻滾跳躍動作,台北少數幾個以傳統為標榜劇團仍維持此表演形式,表現上的誇張在合理的假設程度內,從而形成布袋戲藝術表現上的真,在「假」的基礎中,表現出模擬上的真、建構起藝術上的美。「真」得有意思,「假」得很有趣,其表演仍存「以偶擬人」演故事的形態。
戰後逐漸發展起來的金光布袋戲是以劇情玄奇變化、恩怨情仇糾結和主演個人對劇情的詮釋掌握和逗趣的口白為主,脫離鑼鼓點節奏的布袋戲,則是以音樂旋律性作為動作、武打的緊密搭配,輔以燈光特效變化,使襯托、表現出較寫實的戲劇張力。在金光戲演出上,五洲園系統較重口白五音的掌握,而新興閣較重戲劇劇張力發展,迄於今南北各地布袋戲略有少數劇團有著表演藝術的理想和企圖心用心經營和勇於嘗試突破,大多數劇團早已搭配錄音帶的演出,離表演藝術遙遠。發展較特別且觀眾頗多的霹靂布袋戲,早屬娛樂性取向的電視劇,其表演形式與戲臺上表演藝術也有較大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