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傳統戲曲的發展早先乃伴隨著清初閩南移民而來,後隨粵籍先民移墾,客家、潮州的劇種亦在臺灣得見及流傳,清領時期似此傳入之原鄉劇種即有七子戲、潮州戲、亂彈戲、四平戲、採茶戲、車鼓戲、布袋戲、傀儡戲、皮影... (更多內容)
臺灣傳統戲曲的發展早先乃伴隨著清初閩南移民而來,後隨粵籍先民移墾,客家、潮州的劇種亦在臺灣得見及流傳,清領時期似此傳入之原鄉劇種即有七子戲、潮州戲、亂彈戲、四平戲、採茶戲、車鼓戲、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等,當時日常生活中舉凡歲時節令、生命禮俗、宗教慶典、申禁處罰等莫不演戲,而崑曲、京戲及徽戲也隨著宦臺官員的喜好而傳入。
日治時期的臺灣傳統戲曲除了延續前期原鄉劇種的發展,伴隨著現代化進程及商業劇場的興盛,超過十二個劇種八十個中國戲班來臺商業演出,其中又以京戲、福州戲及潮州戲最受臺人喜愛,臺灣本地劇種受其影響也最深,此時,戲曲藝術也透過唱片與廣播等新興媒介更快速、更大範圍的傳播開來。新興劇種歌仔戲、客家改良戲更是迅速崛起,成為商業劇場的新寵兒。
1940年代末國民黨政府遷臺,隨著各省市的大陸軍民來臺移居,中國各地方劇種如豫劇、越劇等亦在臺灣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京戲更是一枝獨秀以「國劇」之姿為國家所扶植,而原本在民間活躍的本地劇種則被歸為「臺灣地方戲劇」任其發展,內台的歌仔戲、布袋戲極盛後於1950年代式微並朝外台發展,電影、廣播及電視則提供了戲曲藝術在舞台之外的「表演」空間。
1980年代之後,臺灣戲曲藝術漸趨式微,從流行到傳統,四平戲、高甲戲等劇種相繼消失,但伴隨著本土意識的崛起及政府藝文補助機制的健全,臺灣傳統戲曲開始展現不同的藝術姿態與生機,無論在文化資產保存、藝術創新突破及國際藝文交流上,皆得見可喜成績。
-
臺灣傳統戲曲依其體制規模、藝術屬性、表演媒介可粗分大戲、小戲與偶戲。大戲指的是由人扮演、行當體制整齊、音樂相對豐富、戲劇結構完整、舞台美術相對成熟的劇種,如亂彈戲、四平戲、京戲、高甲戲、歌仔戲等;小戲... (更多內容)
臺灣傳統戲曲依其體制規模、藝術屬性、表演媒介可粗分大戲、小戲與偶戲。大戲指的是由人扮演、行當體制整齊、音樂相對豐富、戲劇結構完整、舞台美術相對成熟的劇種,如亂彈戲、四平戲、京戲、高甲戲、歌仔戲等;小戲則指行當以小旦、小丑的「二小」或小旦、小生、小丑的「三小」體制為主、劇情、裝扮、音樂皆簡單隨興的劇種,如車鼓戲、老歌仔、三角採茶戲等;以戲偶為表演媒介的偶戲,在臺灣則有布袋戲、傀儡戲與皮影戲三種。
過往觀眾對情節相對熟悉,故而對大戲的欣賞焦點主要集中於演員的表演上,唱工、念白、身段、作表、武打的藝術能力與詮釋是觀眾關注所在。隨著近當代戲曲的演進及觀眾審美的改變,情節編排、導演手法、舞美設計、跨界創意等也開始成為觀眾欣賞的重點。
小戲因是產自民間的娛樂歌舞,簡單的情節中常能準確反映庶民生活樣貌及價值觀,以及身體、語言、音樂特色及族群文化,所以小戲的欣賞重點即在於演員對此之綜合表現力及所創造出的庶民美感。至於偶戲,如何讓無生命的戲偶透過演師的表演使其神氣活現、栩栩如生,關鍵則需靠演師精湛的操偶技巧及五音分明的口白演唱藝術,當然古典布袋戲的木雕彩樓戲棚,亦是欣賞精緻木雕工藝美術的所在。
臺灣傳統戲曲融合了文學、音樂、舞蹈、表演、美術、工藝等民間藝術,是為臺灣民間藝術具體而微的展現。欣賞臺灣的傳統戲曲,除了可以了解臺灣的人文、藝術特色,更能藉以體會臺灣人的價值觀和美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