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為臺灣本地土生土長的劇種,日治時期吸收來自上海及福州的海派京戲,逐漸茁壯成為大戲,並在1940-1960年間,創造了內台戲的黃金年代。本劇正是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特邀國家指定「重要民族藝術保存者」廖瓊枝女士擔任製作人,復刻內台機...(更多內容)
歌仔戲為臺灣本地土生土長的劇種,日治時期吸收來自上海及福州的海派京戲,逐漸茁壯成為大戲,並在1940-1960年間,創造了內台戲的黃金年代。本劇正是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特邀國家指定「重要民族藝術保存者」廖瓊枝女士擔任製作人,復刻內台機關變景的奇俠劇。戲裡仿造當年福州戲班變景技法,增加了真水雨景、五龍吐真水、五蛇吐真火、神鷹吞劍、空中對戰、劍光鬥法、鋼絲飛人等效果。
本劇原著為民初武俠小說家平江不肖生所著之《江湖奇俠傳》,後來京劇、福州戲、歌仔戲均援用電影片名《火燒紅蓮寺》,在廖瓊枝的記憶中,此戲為十天的連台本戲,劇情曲折繁複,前敷演崑崙派各人身家背景,以及紅姑、桂武甘聯珠夫妻如何投身派下,後以崑崙派與朝廷提督護衛陸小青聯手,大破崆峒派紅蓮寺智圓野僧囚禁姦淫民女之事為主軸。演出人員橫跨歌仔戲老中青三代,正邪兩方人物有精彩交手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