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劇首演於2012年,做為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慶賀大作,編劇王安祈、周慧玲、趙雪君試圖以京劇梨園行的特殊視角,帶領觀眾回顧近代中國可歌可泣的梨園史。劇中所描繪的重點有「1910年代男旦盛行」、「1930年代海派京劇發展高峰」以及「1970年代文...(更多內容)
本劇首演於2012年,做為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慶賀大作,編劇王安祈、周慧玲、趙雪君試圖以京劇梨園行的特殊視角,帶領觀眾回顧近代中國可歌可泣的梨園史。劇中所描繪的重點有「1910年代男旦盛行」、「1930年代海派京劇發展高峰」以及「1970年代文革浩劫巨變」等三個時代切片,以此展現近百年來京劇人習藝、討生活的辛酸血淚,以及戲裡戲外關係倒錯,人情冷暖滄海桑田的情景。
在表現形式上,本劇跨越了以往國光自製新編大戲均以京劇為主軸的慣例,改以舞台劇形式演出,演員們在舞台上說話的時候多於行腔演唱,不過,卻因為戲裡訴說的是伶人自己的身世,刻畫的是戲班在時代洪流中如何委曲求生,每當劇中人心有所感時,或者在揣摩練習某戲時,隨口一哼、隨手一比,就是能夠妥貼對應於當下情境的老戲段子,因此,儘管本劇中幾乎沒有一曲重新編創的新腔,觀眾在視覺和聽覺上仍可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