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劇起源於1920年代日本殖民時期知識份子現代戲劇的追求,本劇以文化啟蒙運動時期即投身於新劇運動的先覺者張維賢為主人翁,編劇吳秀鶯、江牧非選擇張維賢和日本貴族少女有緣無份的苦戀、與殖民政府官員衝突對立為雙主線,描繪他投入殖民地新劇運動、...(更多內容)
台灣新劇起源於1920年代日本殖民時期知識份子現代戲劇的追求,本劇以文化啟蒙運動時期即投身於新劇運動的先覺者張維賢為主人翁,編劇吳秀鶯、江牧非選擇張維賢和日本貴族少女有緣無份的苦戀、與殖民政府官員衝突對立為雙主線,描繪他投入殖民地新劇運動、參與各種社會抗爭、赴日本築地小劇場取經,以及回台後組織民峰演劇團,堅持以台語演出新劇啟迪民智的種種事蹟。
雖然歌仔戲正是當年張維賢極欲改革的戲劇形式,以歌仔戲搬演張維賢不免帶有幾許悖離荒謬的況味。然而,本劇情節採用西方劇場「幕」與「景」結構概念,以三幕時裝歌仔戲的形式演出,似乎也與中日戰爭時期,因應殖民政府實施「舊劇漸禁主義」方針下紛紛朝新劇轉型的歌仔戲團體有所呼應。臺灣大學戲劇系教授林鶴宜更認為:「這齣戲發展出一種專屬於時裝歌仔戲唱腔的肢體語言,它和演員身上的服裝、劇中的整體氛圍乃至沒有唱腔時偏新劇的演出方式接合得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