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八音弦索調是以嗩吶搭配二弦、胡弦及其他打擊樂器演奏之曲調。通常演奏傳統客家八音曲牌,客家歌謠、小調。運用於客家結婚或喜慶、祭典活動時。美濃客家八音的四人組演奏型態,也是弦索樂最典型的演奏樂隊。這種音樂和吹場樂製作出的節慶熱鬧氛圍有所不同...(更多內容)
客家八音弦索調是以嗩吶搭配二弦、胡弦及其他打擊樂器演奏之曲調。通常演奏傳統客家八音曲牌,客家歌謠、小調。運用於客家結婚或喜慶、祭典活動時。美濃客家八音的四人組演奏型態,也是弦索樂最典型的演奏樂隊。這種音樂和吹場樂製作出的節慶熱鬧氛圍有所不同,主要功能是用在欣賞與娛樂,因此使用的曲目範圍也較廣,甚至嗩吶演奏家還會使用「吹戲」技巧,以嗩吶來學戲學唱腔,增添音樂的豐富性。
演出曲目有:二八佳人、大埔調、倒吊梅、大調、四大金剛、狀元拜相、王大娘、夢郎、紅大調、到春來、鐵斷橋、花拉釵、薄心薄、三斤番薯、天下同(百家春)、尼姑下山、花飄、番仔曲、正月排渡(擺渡)、一字寫來一條龍、老採茶、王大娘、鵝公叫鵝母、高山流水等等。
弦索調樂曲【二八佳人】曲,屬於出自明清時期流行的俗調小調曲目,再轉化成為客家八音絲竹樂編制的合奏曲,演出時嗩吶的主奏者需要彈性利用口勁與按指等各種演奏技巧,讓嗩吶原本剛硬嘹亮的聲響特徵,轉化詮釋成為流暢連綿的樂句與音樂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