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特技表演的歷史始自宋朝,無論在宮廷或民間節慶場合,都是各色民俗特技進獻之所。到了20世紀中期,歷史的因緣際會使得一些大陸特技家班藝人留在臺灣,在戲院、酒店、歌廳、軍中康樂隊中討生活。早期特技頗受國民政府的重視,1973年教育部成立「中華...(更多內容)
民俗特技表演的歷史始自宋朝,無論在宮廷或民間節慶場合,都是各色民俗特技進獻之所。到了20世紀中期,歷史的因緣際會使得一些大陸特技家班藝人留在臺灣,在戲院、酒店、歌廳、軍中康樂隊中討生活。早期特技頗受國民政府的重視,1973年教育部成立「中華綜藝團」,經常奉派出國演出進行國民外交;1978年李棠華成立「中華民俗技藝訓練中心」,則開始有系統的培訓特技人才;1982年國立復興劇校(臺灣戲曲學院的前身)增設「綜藝科」,建立了演藝專業及學科的完整教育。
「扛高竿、散梯竿」是表演者肩扛六米的竹竿,並由一位女演員順竿而上,並在竿的頂端表演著各種優美的姿勢,如「倒掛金鉤」、「順風扯旗」等平衡技巧。扛竿底座人員須先鍛鍊強壯的腰腿力量,在肩上頂著約六米長竿長時間頂住練習;竿上表演者需有強大臂力,動作必須輕巧及穩定。二者合體演出,合作人員需要有長期累積出之信賴感及默契。
主題 | 民俗雜技 |
---|---|
種類 | 雜技 |
作品英文名稱 | Bamboo Pole Acrobatics |
演出團體 |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綜藝團 |
主創人員 | 演員王動員、演員張京嵐、演員陳蘭玲 |
演出地點 |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臺北 |
演出長度 | 3分 |
影像提供 | |
其他代表作品 | 轉盤 穿地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