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黃美娥
所謂的「殖民地文學」,在此涵蓋兩層意義,其一是指創作於1895至1945年間日人統治時期的臺灣文學,其二指涉的是反映殖民地情境及相關問題的文學;前者攸關文學史階段論,後者觸及作家思想意識與作品創作表現... (更多內容)
太平洋戰爭烽火煙硝瀰漫整個殖民地臺灣之際,「鐵血詩人」吳濁流利用疏散契機,將秘密完成的小說作品、分批帶回新竹老家。這部在動亂時局下完成的作品,正是吳濁流畢生的代表作,《亞細亞的孤兒》(1946)。 ... (更多內容)
仇人如何可愛?可愛又如何變為仇人?1936年徐坤泉出版的《可愛的仇人》將這兩個矛盾的字句結合一起,描寫兩代之間的愛怨情仇,踏上臺灣30年代大眾文學的浪頭,風靡當時臺灣為情所擾的癡情男女們。 《可愛的... (更多內容)
〈秋信〉(1936)以1935年日本殖民政府大規模舉辦的「始政四十週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為故事背景。前清秀人斗文先生不願屈服於異族統治,隱居鄉村務農,沉醉於〈正氣歌〉、〈桃花源記〉等中國古典文藝世界。某... (更多內容)
水蔭萍(本名楊熾昌)於1935年以日文寫成〈燃燒的臉頰〉(燃える頬)一詩,1979年翻譯成中文,並收錄於同名詩集中出版。此詩的寫作背景可追溯至1930年代的臺灣社會,在日本政府思想禁錮的統治方針下,無... (更多內容)
1936年正是日本全面進入戰爭的前夕,對於殖民地政治運動的鎮壓也是最為慘烈的時刻。這篇作於當年度4月的小說,作品題目具有深意,乃以十字交叉的馬路口,來隱喻殖民地青年內心的徬徨與前途未卜。 小說透過銀... (更多內容)
〈臨床講義〉,原為蔣渭水在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時的演講稿,經過潤飾之後,發表於臺灣文化協會《會報》第一期,文章本以日文寫成。在臺灣散文史上,這篇作品以其獨特的形式,以及蘊含深刻的時代意義而佔有重... (更多內容)
巫永福的小說〈首與體〉(1933),其題目本身便具有隱喻意義,它指向了人的頭與身體的對立、不和諧狀態,「首」代表著自我意識、個人自由;「體」則象徵身體被現實社會環境拘束,無法實現自我。而從小說的末尾可... (更多內容)
「大好頭顱斫與誰,心長髮短不勝悲。半生寂寂羞看鏡,萬事茫茫泣染絲。 叫月禿鶬聲最苦,經霜髡柳態先衰。江山滿目空搔首,風景全殊總角時。」 乙未割臺以後,日人逐步在臺灣推行斷髮運動,企圖改變臺灣傳... (更多內容)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王品涵 「南進臺灣」為臺灣總督府於1940年代,為慶祝「始政四十年」所拍攝的臺灣建設之宣傳與紀錄片。影片以火車路線為移動主軸,依序經過日治時期所劃分的「五州二廳... (更多內容)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王品涵 「南進臺灣」為臺灣總督府於1940年代,為慶祝「始政四十年」所拍攝的臺灣建設之宣傳與紀錄片。 本段紀錄了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文化古都「臺南」。自1661年... (更多內容)
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 張雅茹 19世紀臺灣的三大城市「一府、二鹿、三艋舺」,指的分別是今天的臺南安平、彰化鹿港與臺北萬華;這三座城市由南而北依次發展,直到如今,旅客緩步遊走其間,仍然可以從不... (更多內容)
文/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 賴昱錡 電影《賽德克‧巴萊》(2011)是一部長片,由魏德聖執導,分成上、下集播映,描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最激烈的原住民抗暴行動──「霧社事件」。上集「太陽旗」描... (更多內容)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劉于慈 《渭水春風》(2011)是一齣以1920年代臺灣文化運動先驅──蔣渭水為主角的音樂劇,「春風」作為主旨,一方面勾勒蔣渭水與陳甜的戀情;另一方面指涉他的文... (更多內容)
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 張雅茹 《四月望雨》(2007)是一部大型的原創音樂劇,講述1930年代臺灣知名流行音樂家鄧雨賢(1906-1944)的故事。全劇以28首歌曲貫串,其中,鄧雨賢的四首名... (更多內容)
文/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王俐茹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廣告。不管是叛逆、純情還是追求意識流,廣告除了顯現資本社會中促銷商品的實況,也映照出當時代的氣氛與價值判斷。另一方面... (更多內容)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馬翊航 由馬志翔導演,魏德聖擔任監製、編劇的電影《KANO》(2014),描述了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簡稱嘉農,日語發音為KANO),在1931年夏季打入甲子園(... (更多內容)
文/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陳允元 19世紀中葉以降,亞洲在西方列強的進逼之下,被迫展開現代化。1894年,日清交戰,歷經「明治維新」、在現代化進程中取得初步成果的日本,擊敗大清帝國。... (更多內容)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彭玉萍 《一八九五》(2008)是以「乙未抗日」為題材的歷史電影,描述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依馬關條約之議,將臺灣割讓給日本。面對長官唐景崧、劉永福、丘逢...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