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 簡義明
〈奔跑的母親〉是郭松棻寫於1984年的作品,講述的是由於父親自幼失蹤,因而由母親獨力扶養的主角,因為成長中的種種事件,而不斷在夢中看見母親奔跑、離去的緊張記憶,在主角對精神科醫師老友的自白裡,闡述的毋寧是他不斷恐懼被母親拋下,也同時害怕母親朝自己跑來,在親近與疏遠之間,難以平衡的母子關係。
這篇小說的初稿和極短篇小說〈機場即景〉同時刊出,那時有一個小標將兩者連結起來:「母與子」。這兩個文本設定的時空不盡相同,一個是在機場,一個則是從日治時代的臺北家鄉到從美返鄉之後橫跨年頭的種種回憶。但兩則文本想表達的母子情感,都像是人性的悖論:「嫉妒和允諾,敵視和慈祥,經常那樣和睦比鄰,隨時成為你精神的負荷」、「那既是頭又是尾,那是難分難別的——既是頭又是尾,既是幸又是不幸。」當然,文本裡的母親不會只是簡單的對應與指涉,她象徵著一個情感的源初與完整,但一落到世間的旅程、毀滅性的人生就會隨之而來,愛與恨、幸與不幸會同時糾結在記憶的航道裡,如影隨形。
1970年代郭松棻曾熱烈投入保釣運動,淡出1970年代保釣運動的參與之後,郭松棻重返西方哲學的閱讀與思索,以他所熟悉的沙特與卡繆為核心,沈澱政治騷動之後的精神,但現實的複雜讓他走向的這條知識之路更顯沈重,成為他精神難以負擔的重荷。在1980年代初期的身心病痛之後,郭松棻擱置了馬克思主義和西方學術的探索。哲學與政治回答不了的問題,郭松棻選擇用小說做最終的回應與拼搏。
比較起刊登於1983年6月號《文季》雜誌的〈青石的守望〉,這作品可以算是郭松棻重返文學行列的開始,不管從文體性質或題目,都預告了未來郭松棻小說體的主要特徵之一:多重隱喻性。而這篇〈奔跑的母親〉,則讓我們進一步看到小說家的幾種特色,比如:多線敘事的時空配置、視覺的「展開式」手法、接近散文詩的語言質地、生命本質的叩問與探尋等。而多線敘事所造成的時空疊合與情境呼應的效果,正是以後面幾種書寫特色來做完美的串接與縫合。小說中「母親」形象不斷的遠離與靠近,有時是現實的,有時是記憶的,有時是敘事主體想像與創造的,有時更是主角與醫生好友經由對話與辯證逐步達成的。最終,小說的結局急轉直下,母親的死亡形成所有問題的答案與結語,這樣存在主義式的思考與敘事安置,也回扣了郭松棻長期以來的哲學關懷:人間所有的困頓與疑惑,擁有與匱乏都因為生命終究指向死亡,而同時具備了意義與無意義。
文/楊佳嫻
郭松棻(1938-2005),曾以羅安達為筆名。父親郭雪湖為日治時代知名畫家,妻子李渝(1944-2014)亦為作家。先入臺灣大學哲學系,二年級轉入外文系,畢業後留系任教「英詩選讀」。1960年代參與現代主義文藝刊物《現代文學》、《劇場》等編務。1969年獲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後,繼續攻讀博士。1971年放棄博士學位,投入保釣運動。後於聯合國工作至退休。1974年曾與劉大任至中國會見周恩來,被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長期無法返臺;這個時期的懷鄉情結,常複雜地表現在小說創作中。
1958年於臺大校園刊物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王懷和他的女人〉後,直至1983年才再度創作小說,其間25年作品以政治與哲學評論文章為主,多刊登於保釣刊物。所著小說收錄於《郭松棻集》(1997)、《雙月記》(2001)、《奔跑的母親》(2002)3本小說集。2005年在臺灣發表〈落九花〉之際,因腦溢血復發逝世。
郭松棻小說量少質精,文字推敲精煉而饒富詩意,學者黃錦樹稱之為「中文現代小說史上極少數作品風格可稱之為晦澀的作家」,且表現出「左翼知識分子在革命破產後向詩轉化的精神狀態」。
郭松棻曾自陳,魯迅乃其最喜愛的中國現代作家,描繪殷海光最後在世時光的〈秋雨〉,王德威評為「自由主義大師竟有了魯迅憤世者的身影」;小說〈雪盲〉更數次引用魯迅小說原文,做為兩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指引,或用來暗喻精神上的病徵。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21
原著名稱(中文): | 〈奔跑的母親〉 |
---|---|
原著名稱(英文): | Running mother |
發表年: | 1984 |
選集名稱: | 《奔跑的母親》 |
作家: | 郭松棻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John Balcom(陶忘機)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2 |
ISBN: | 9574699900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01723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cup.columbia.edu/book/running-mother-and-other-stories/9780231147347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