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 廖淑芳
本文是王文興早期小說集《十五篇小說》中最受到重視的一篇。一個11歲的少年愛上已婚少婦的--當然也是注定無疾而終的--初戀故事。而故事結尾,少婦倒會捲款逃逸,在少年心中形象破滅,同時他也因此體會到表層現實與人生內面的巨大差距,及人生乃由「欠缺」組成的殘酷事實。
整篇文章以少年喜歡那「容貌善良」的女人為始,強調她不抹脂也不搽粉,只在嘴唇塗一層唇膏,「我對於她的愛不僅出於對她風姿的讚歎,也誠出於對她美德的一份景慕之忱。」然而此一「不僅美麗而且善良」的完美想像,事後證實僅是生活現實中的「表層」,隱藏在背後的「內面」真實是少婦的詐財欺騙。而這樣的破滅被安置在少年學期結束後美好的暑假假期第一天發生,那一天他11歲了,少年原本認為為這個最充足的理由--他準備問父親去買得一枝裝有輪子、揮出去時呼一聲的、像樣的釣竿。然而,少婦倒會事件的爆發,揭露的不僅是少婦美好形象的破滅,而是少年在過去從未認識的「經濟生活」的真正現實。母親說出「……這回幸虧得我們是沒有錢的人家,否則也放了進去,不也吃了她的虧」,不僅讓主角了解他們家境清寒,根本不可能去買一枝給11歲小孩休閒用的高級釣竿,也讓他想起積蓄被騙的莪芭尚和裁縫店的女工,家境其實更加清寒。而這些過去普遍發生在臺灣鄰里間的「互助會」,正呈現了臺灣過去經濟普遍困頓的社會現實。因為經濟困頓的「欠缺」狀態,才會有這種建立在表層「互助╱跟會」名義背後,經常聽聞的「詐騙╱倒會」事件。
〈欠缺〉將少年初次慕戀的稚嫩緊張,集中在他如何找理由到這開裁縫店的少婦店裡請求她為自己縫一顆釦子的事件上。同時,透過少年受到冷落的失意寂寥,細膩刻畫出他貌似強烈卻又脆弱無知的青春形象。因此,當青春的幻想一瞬破滅,少年的欠缺心理微妙地綰合社會的匱乏經濟,完美映現了戰後臺灣一則內面的真實,構成一篇極為精緻動人的心理小說。
文/江寶釵
王文興(1939-),生於中國福建,1946年全家來臺,先到屏東東港,後遷到臺北。就讀臺灣大學外文系時,與同學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後赴美留學獲愛荷華大學外文系碩士,返臺任教於臺大外文系,2007年11月15日獲頒臺大「名譽博士」榮銜。
關心當下的臺灣社會,面對現代化,王文興明白寫出中國傳統變動的無可逃逭,絕無痛惜。1960年起陸續發表的短篇小說,如〈黑衣〉、〈海濱聖母院〉,已將善惡、命運等概念無情的思考建立於事件的寫實,1967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龍天樓》,此書後兩度易名《玩具手槍》(1970)、《十五篇小說》(1981)。然而在臺灣現代小說史上特殊地位的奠定,則必然要等待長篇作品《家變》(1973)、《背海的人》(1999)出現之後。
王文興是一個絕對的文本主義者,認為所謂理想的讀者,其理想的閱讀速度應在每小時1,000字上下,一天不超過2小時。由於小說所有的零件(components)、主題、人物、思想、肌理(texture)一概由文字表達。只有徐徐跟讀文字,才算實實閱讀到了作品本體。
王文興對省外人士的形象、行為,以及臺灣本土生活精微的觀察和體念,使得小說事件皆可以擷取自日常生活,人物與環境刻畫真實,但這樣的「寫實」係建立在語言藝術任意決定的特性之上,這使得王文興充滿現代主義文學的實驗性,洋溢著個人的獨創性。他的散文創作以筆記為主,隨想雜文,文字雋永,意在言外,往往用最少的語彙,發揮意義最大的量能,對於文學、書法、繪畫都有獨到的觀察,展現豐富的人文知識,出版散文評論集包括《書和影》(1988)、《小說墨餘》(2002)、《星雨樓隨想》(2003)等。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47
原著名稱(中文): | 〈欠缺〉 |
---|---|
原著名稱(英文): | Flaw |
發表年: | 1964 |
選集名稱: | 《十五篇小說》 |
作家: | 王文興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陳竺筠(Ch’en Chu-yun)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79 |
ISBN: | 957952565X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28544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cup.columbia.edu/book/chinese-stories-from-taiwan-19601970/9780231040075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