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翁文嫻
門的觸覺(一) 門被開啟——被無所為的偶然 吹來了終要吹去的風;被那些遠赴 交點的線條,被那些肯定地 下降過斜度的梯,而沒有表示出 休止與終點的,沒有引力沒有方向的 那些問句,那些包含著否定的片語 那些久久而不得成熟的猶豫 久久的孕育,久久存在的奇蹟
或許門將被開啟,再一度 被緊緊地關閉,被密密地鎖住 它的聲音;眼相對的位置,被鎖住 它蒼白的心跳,和褪除了黃色的手 它的據點,它的軸,它未知的弧度 弧度——與弧度的容量;不再有 外切的弦,不再有直線,不再有 象徵着無窮的角,不再相交 |
門的觸覺(二) 游離着;所謂蒼白;啊 被緊緊地貼住於門上的 被大意地表現於鎖上的 且被浪費於沒有重量的空隙之中,啊 蒼白;全然地俯身向我的,銹的 沒有脈搏,且久久無所 表達,無所展示的……
引起我們的飢餓。 以及焦慮,以及渴望。 對於斜梯的三十度角,對於 夢;對於長廊突然的彎度 彎度,我亦常常加以懷疑 對於邊,對於範圍,甚至對於 遲遲地露面的明日,明日的函數
|
門的觸覺(三) 完全的,把昔日和昔日 遺忘的門,我們說它是開着:
倘若回憶也有個開始 有個不被還原的方向 有個不定的沒有腳的軌跡 有個時時的分離—— 就像我們形容的古道,茫然地 被沒有引力的遠方接了去 就像一個突然,半面的逃開 亦表示了不可知的半面的 門開着的時候
|
門的觸覺(四) 這一切都已經洞然 怎麼我也會站在門口 也有次不可預知的回頭 怎麼門先都是關着 我們再含糊地 推開
亦說它是可能,亦是它是必然 且給予一個關聯 又另一個關聯…… 門是一個入口 門是一個出口 怎麼我也要費一番思索 門是否 剛剛開的 |
〈門的觸覺〉四首詩,整體的起伏是相呼應的。每一首都以兩段結束,前二者都以均衡的方式坐穩,只有第三首最不穩定,然而它放在中央,參差剛好是起承轉合的「轉」之作用。這樣分配,見到詩人對第一首的著墨最重,次第地愈淡愈遠,倒像一條游龍,驚采活現地一頭撞過來,然後,一下子遠遠見著尾巴擺幾下便消失了。
黃荷生是現代詩人少有的,承襲到古典詩最厲害的聲情傳統:用聲音的連綿傳出情感及意念的一氣貫串。看似完全是西方句式,但因為連接詞次遞的變化,讀來又不覺得這些形容詞是多餘的裝飾。仔細探研,每一片語都隱含一個故事,一個個連續劇般相接的場景。只不過故事的描述方式,黃荷生採「局部表全面」的筆法。例如說:「被鎖住/它蒼白的心跳,和褪除了黃色的手」便充滿表情,及表情下的心理狀態。更奇異者,詩人在抒情之際,運用大量數學及物理方面的術語:「那些遠赴交點的線條」、「不再有外切的弦,不再有直線,不再有象徵著無數的角,不再相交」。人生的際遇黏附到科學的冷峻世界,卻仍然說得通,說得動人。一名高中少年無意間將他課本知識通通變成詩,我們想起了《詩經》時代那些人民,看見一隻驢、一條魚一棵樹,甚至馬車的軸心滾動,都可以抒情。可惜大家腦袋習慣了自然物才有生命,另類冷僻的物件就不易明白其作用了。也不能理解黃荷生對一扇門為何可以寫四首詩,又不是愛情鄉愁或者戰爭死亡之類。完全不體會這少年已開闢了華語詩的另一面天地:一種回顧事物內質離合之間的態勢,即如自身的際遇,莫名的機緣或失散,一種更純粹的思考。語法上,他更將中文自自然然變成西方的分析性、甚至如細胞分裂式的漫延碰觸情態,如此,可以將一團事物,分成幾十個面相去完成其深度的把握,這些思維,在科學界豈非十分需要?甚至在任何狀況下,我們都渴望有此能力?
詩境如探射燈般層層抖開物象與及自身生命的本質,筆下的物象,完全呈現了「他」觸動的那一剎間獨特時空的訊息,這訊息因其獨一無二,而見出人在世間位置的飽滿度、自信感和肯定感,這正是黃荷生詩最珍貴的部份。
文/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翁文嫻
黃荷生(1939-),生於臺北。就讀成功高中一年級時,遇見他的美術老師、同時也是詩人的紀弦,便開始向紀弦主編的《現代詩》投稿。1956年「現代派」成立,他是第一批加入的成員。同年,出版詩集《觸覺生活》,當時他還是一名17歲的高二學生。詩集出版後,再寫一、二年的詩,多半發表在香港的《文藝新潮》,19歲便停筆。自此離開詩壇,繼承父業從事印刷出版工作至今。
黃荷生只出版過《觸覺生活》這薄薄的一本詩集,但在臺灣「現代主義」發展軸心上,他的詩語言有驚人的原創性。林亨泰在1958年3月的《現代詩》21期,就形式和節奏上,評論過他語言的獨特成就。1966年,葉維廉英譯《中國現代詩選》,原選有黃荷生詩6首。1983年《現代詩》復刊第1期,曾選黃荷生作為討論的對象,出席者有林亨泰、梅新、瘂弦、商禽、季紅等10位重量級詩人。林亨泰稱他為現代詩的「精神之眼」;瘂弦說:「黃荷生作品能完全排除名言和意義的層次,直達抽象世界的核心。」譽之為詩壇的「康定斯基(Kandinsky)」;商禽說他能將抽象觀念「感覺化、情感化」,說他創造出一種「抒情抽象」的意境。
但在1956年,《觸覺生活》出版時,詩壇親友都認為這樣的詩「看不懂、不知所云」,只印五百冊的詩集也就沒有流傳。1993年《現代詩》復刊10週年,鴻鴻親自到香港搜集刊在《文藝新潮》的30首作品,與初版詩集及評論文字合訂在一起出版,成為黃荷生詩作的定本。1993年起至今,翁文嫻曾以不同角度寫過多次黃荷生評論,稱之為臺灣的藍波(Rimbaud)。可惜因為白話文運動與舊詩記憶的曲折混淆,一般人難以明白這樣抽象又本質的追尋,他被接受的狀況與法國的藍波便有天壤之別。「黃荷生現象」也許值得關心臺灣原創性的人士,繼續探研。
按:葉維廉《中國現代詩選》(Morden Chinese Poetry: Twenty Poets from Republic of China)六首黃荷生的詩為:〈門的觸覺〉(Feel of the Door)、〈季節的末了〉(At the End of the Season)、〈悲哀之前〉(Before Sadness Begins)、〈將被吹起〉(Will be Blown Up)、〈弧的意象〉(Image of the Arc)、〈饑渴〉(Hunger and Thirst)。這六首詩可惜出版時被刪去,今徵得葉氏同意,將〈門的觸覺〉原譯文重現。
原著名稱(中文): | 〈門的觸覺〉 |
---|---|
原著名稱(英文): | Feel of the Door |
發表年: | 1956 |
選集名稱: | 《觸覺生活》 |
作家: | 黃荷生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葉維廉(Wai-lim Yip) |
文類: | 詩 |
出版社: | 臺北:現代詩季刊社 |
出版年: | 1993 |
ISBN: | 9579705291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9651416836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誠品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