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 廖淑芳
〈悲傷〉(1994)是作者舞鶴小說創作的顛峰之作,也是臺灣現代主義文學中絕世少有的珠玉。本文以一系列小標題串連,穿插相遇於療養院的「你」、「我」兩位精神異常者的故事去展開書寫。開頭標題「我心深處剖開馬路」即驚悚地提醒我們,本文故事是在一場以都市計畫為名,對淡水馬路展開「大破壞」挖掘的背景下發生。「我心深處剖開馬路」因而也不僅是關於淡水的馬路開挖問題,而且是馬路開挖象徵的城鎮變遷與歷史滄桑。
然而,本文貌似要展開對鄉土被商業資本與發展主義碾壓破碎的批判或指控,實則不斷透過「你」、「我」兩位精神異常者放誕誇張到幾近華麗壯觀的異色淫猥,將所有山川景物「身體化」「性別化」與「權力化」,於是淡水媽祖與落鼻祖師香火興衰的變換及淡水基隆的歷史變遷,也都染上「性交」和「下蛋」等性/別意象的異樣色澤。而臺灣山水不僅成為在「你」眼中「巒壁肉褶」的意象投映,最後「你」的死亡甚至是以臺灣南部在地質學上由泥岩、砂岩、頁岩等構成的惡地地形──泥沼地「月世界」,整個人「倒插泥沼中,全身挺直用一根枯枝幹撐著」的姿勢,以充滿荒涼美感的方式象徵自我與土地的「交合」。令讀者為山水的變調失落傷悼的同時,又不禁為全文將身體與山川相互為喻、全面性欲化的滑稽誇張感到無比荒唐。
隨著深入這兩位精神異常者的內裡,故事既架構出一個不斷前進的追尋主題,檢討現代化發展中自然與人文精神的失落,卻又透過這些性的笑謔與隱喻,自我消解意義增生繁衍的可能,這因而是個建構又解構,充滿迂迴的自省與強烈批判的精神寓言。而「淡水」作為一鄉土空間,與作品中「你」被關在其中的「烏魚柵」,及「你」「我」相遇的「精神寮」,既被描寫為在節節敗退的權力關係中蛻化為「失勢」「廢頹」的空間地域,卻又在充滿性寓言的極度廢頹中盈滿流動蕩漾的生命能量。
故事最後,「我」以看守「廁所」作為營生的工作,並把看守的小木桌換了方位面對著廣大的群眾。這可以視為書寫者舞鶴自況「作家」這一位置有如現代社會「排泄物收集所」的黑色幽默,也可以當作一種具有高度「空間政治學」的廢人存有論。
文/林佳君
舞鶴(1951-),本名陳國城,生於嘉義市,由於親族都住在臺南,相關報導或稱其為臺南人。早期筆名包括「陳渝」、「陳瘦渝」、「陳鏡花」等。考進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後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東華大學創作研究所肄業。
1974年處女作〈牡丹秋〉發表於《成大青年》第28期,獲得成大鳳凰樹文學獎。1978年與張恆豪、許素蘭、張德本共同創辦「前衛文學叢刊」,發表小說〈微細的一線香〉。1981年退伍後閉居臺北淡水10年,期間未發表作品,直到1991年以〈逃兵二哥〉等作復出文壇。。代表作有《拾骨》(1995)、《思索阿邦‧卡露斯》(1997)、《餘生》(1999)、《悲傷》(2000)、《舞鶴淡水》(2000)、《亂迷》(2007)。
舞鶴少時即受七等生作品啟蒙,從而立志寫作。作品內容異質且孤絕,文句顛覆傳統中文構句方式,在內容或形式上皆竭力追求新意。
在主題上,舞鶴往往撿選那些刻意被壓抑與遺忘的,題材方面,也往往關注所謂的邊緣與畸零人,而在形式上,絕不妥協的實驗式句法,使得包含王德威在內的評論家皆予以重要評價。而透過對歷史的獨特思考、對邊緣弱勢的關懷與實驗性強烈的文字,舞鶴混合了存在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概念,在臺灣文學史上散發出一道異質耀眼的光芒。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647
原著名稱(中文): | 〈悲傷〉 |
---|---|
原著名稱(英文): | A love story before dawn |
發表年: | 1994 |
選集名稱: | 《悲傷》 |
作家: | 舞鶴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1 |
ISBN: | 9574694933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63687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