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林芳玫
仇人如何可愛?可愛又如何變為仇人?1936年徐坤泉出版的《可愛的仇人》將這兩個矛盾的字句結合一起,描寫兩代之間的愛怨情仇,踏上臺灣30年代大眾文學的浪頭,風靡當時臺灣為情所擾的癡情男女們。
《可愛的仇人》自1935年在《臺灣新民報》上連載160回,1936年集結出版。其不文不白,通俗的情節與對話受到臺灣大眾的歡迎,1938年由作家張文環翻成日文,經臺灣大成映畫公司出版,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徐坤泉在《可愛的仇人》中以多人物、多主題、多線發展為特色,以秋琴、志中這對各自婚嫁的男女主角為發展軸線,拉出秋琴、志中下一代的愛戀婚嫁故事。故事中一共有三條感情的軸線,一條是本為愛侶,卻遭拆散各自婚嫁的秋琴和志中,兩人在中年喪偶後重逢,陷入礙於鰥夫寡婦身份難以互訴情衷的痛苦;承繼上一代未完成的情份,志中的兒子萍兒和秋琴的女兒麗茹墜入情海,成為另一條主線;而由情人昇華的第三條主線則是秋琴的大兒子阿國,與擁有日本血統的富家女慧瑛之間,則辯證臺日糾纏的問題。
徐坤泉的大眾小說,除了多線的情愛糾葛外,作者對於小說語言的嘗試也是《可愛的仇人》迷人之處。全書主要以白話文寫成,但是又夾雜著少許文言文及臺語,可見他雖然沒有涉入新舊文學論戰與臺灣話文論戰,卻具體實踐各種文體與說話口氣的混雜。小說中的失婚上一代徘徊於再婚或守貞的糾葛、貧富階級的差距;而下一代則從兩小無猜的感情成長為接受肉慾試煉的成年。藉由大眾小說通俗的劇情,作者試圖將兩性平等議題融入角色的愛恨中,達到大眾啟蒙的效用。既為啟蒙,徐坤泉選擇以類似公開演講的形式呼告大眾,透過角色的長篇大論、發表演說,呼籲提升女性地位、倡導自由戀愛、改革社會風氣。而這種演講疾呼的形式則是受到1930年代電影辯士、公開演講的風氣影響。
1930年代的臺灣進入商業發展、繁華島都的夢幻中,臺灣島上男女同時也陷入自由戀愛與情慾探索的漩渦。徐坤泉藉由兩性邂逅約會的情節,描繪舞廳、電影院、公園等新興大眾消費娛樂活動,繼而形成1936年臺灣最受歡迎的都會大眾小說風貌。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黃美娥
徐坤泉(1907-1954),澎湖人,筆名阿Q之弟,少時便遷居高雄旗津,曾於澎湖名儒陳錫如創立私塾「留鴻軒」習漢學多年,後又徙居臺北。長而負笈廈門英華書院、香港拔粹書院,後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學成之後,最初擔任《臺灣新民報》海外通信記者,並在日本、南洋等地遊歷,1935年從菲律賓返臺,調回臺北總社,並擔任該報日刊學藝欄編輯,此後連續發表長篇小說〈暗礁〉、〈可愛的仇人〉、〈靈肉之道〉諸作,深獲讀者歡迎,成為其人展開文學活動的重要階段。
徐坤泉在《臺灣新民報》工作任期大約在1937年的4、5月時結束,此與當時報刊漢文欄廢禁有關。而離職後其先前往大陸內地尋求發展,並在湖南長沙擔任虎標永安堂經理,後被疑為日人間諜而再度回臺。10月起開始主編《風月報》50期至77期,1938年底又因經商因素無法兼顧編務而離去,再次轉往大陸發展,並擔任汪精衛政府的和平建國軍參謀。
戰後,徐氏涉入「八一五獨立運動」,後獲無罪開釋,在北投經營「文士閣旅館」,1950年底曾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委員,與廖漢臣合撰《臺灣省通志稿學藝志文學篇》,1954年7月肝癌病發逝世。大抵,徐氏是著名的漢文白話通俗小說家,專擅言情之作,作品常針對戀愛、金錢、婚姻進行爭鋒交辯,特別關注兩性命運,並留心世代問題,除就封建社會思想之錯誤提出批判外,也會對現代文明社會有所反思,最為特別者是其在小說中對於基督教信仰的鼓吹,由是開啟了日治時代臺灣小說書寫中較為難得的西方宗教向度。
原著名稱(中文): | 《可愛的仇人》 |
---|---|
原著名稱(英文): | My Lovable Enemy |
發表年: | 1936 |
選集名稱: | 《可愛的仇人》(「臺灣古典大眾小說套書」卷一) |
作家: | 徐坤泉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長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前衛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98 |
ISBN: | 9578011717、9578011725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avanguard.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前衛出版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