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馬翊航
孫瑋芒〈一張張古銅色的容顏〉於1976年7月23日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後收入散文集《憂鬱與狂熱》(1992)。在「眷村文學」尚未被討論之前,孫瑋芒早已開始回望過往的眷村生活記憶,記錄離亂動盪之後,重新落腳生根的眷村鄉土。眷村人來自五湖四海,卻因為眷村此一空間在臺灣歷史與社會的特殊位置,而編織出獨特的記憶與歷史。眷村人總是頻頻回望,第一代移民回望的是對岸大陸的故鄉,在臺灣成長的第二代,回望的則是逐漸改變、消逝的眷村。
身為眷村第二代的記憶位置是複雜的,既要承受眷村本身的變遷與消散,又接收、承襲了上一輩的望鄉之痛,更同時看見兩代人「走出眷村」後的傷懷與幻滅。這樣雙重疊合、難以切割的情感,構成了眷村文學中的重要主題。〈一張張古銅色的容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心態下,以極短的篇幅傳達了外省第二代對上一世代的複雜同情與連結。宏大的歷史敘事難以網羅無數細小的個人經驗,孫瑋芒卻要藉著這篇文章告訴讀者:每個人身上都是一部歷史。如何敘述、想像這些上一代的,未曾經歷的歷史經驗?孫瑋芒以一種「濃縮式」的筆法,讓這樣的視角與關懷成為可能。
散文以「也許你曾留意這些漢子」起頭,「你」可能是作者自身,可能是每一個讀者。回想生活周遭那一張張,刻蝕著歷史與創傷、辛酸與榮光的臉孔,「古銅色的容顏」是生活的印記,也像歷史的「古銅鏡」,以人為鏡,不只明瞭得失,更鑑照出過往。臉孔上的皺紋是時間之流的痕跡,語言中餘留的鄉音,也引出了一整片鄉土。然而鏡子不只映照出了烽火歷史,卻也照出了上一世代與自身的連結與差異。「聽故事的一代?觀望的一代?你可能苛責自己。」看著無法追趕,並且持續凋零的父輩世代,孫瑋芒多少流露出了某種無力感。然而,如何書寫、理解與想像那四散在島嶼與時間之流中的微小歷史?正是那些古銅色臉孔與鏡子告訴讀者的事。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鍾秩維
孫瑋芒(1955-),筆名杜宇,祖籍中國四川,出生於臺灣桃園。政大新聞系畢業。就讀建國中學的時候,孫瑋芒加入校刊社,並且受啟發於他的數學老師、同時也是知名的小說家子于(傅禺),而開啟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大學畢業後在金門服役,退役後曾在《聯合報》擔任新聞編輯。
孫瑋芒在高中、大學時期,即開始發表評論、散文、小說,展現其早慧的文學能力。1976年,〈龍門之前〉被選入《六十五年短篇小說選》(爾雅),編選者小說家季季認為,〈龍門之前〉是當時風行的「高中生文學」的一環,而在情緒上更加尖銳叛逆,在主題上更加強調出對於家國歷史的反思──這一說法實際上亦指出了孫瑋芒作品最主要的風格與關懷,在他的寫作生涯裡,尤其深刻地表現在眷村及老兵的題材上面。例如在小說〈斫〉(1975)之中,作者將容伯伯和老榕樹結合成一組暗含「中國-原鄉」的形象,而以父親不在家的小學生小川兒作為觀點人物,以村人欲說服容伯伯砍掉老樹、起造新樓房作為事件,娓娓敘述了小川兒對於容伯伯及老榕樹的眷戀和捍衛。而在散文〈一張張古銅色的容顏〉(1976)中,孫瑋芒亦使用了類似的對比手法,鋪陳出擁有大陸戰爭和苦難經驗的「他們古銅色的皮膚」、和島上土生土長的自己的距離,以及後者對於前者的憧憬和鄉愁。
孫瑋芒另有遊記和報導文學類的寫作,而在敘述性的作品之外,亦嘗試現代詩的創作,有〈感秋〉(1980)及〈無所謂情詩〉(1981)發表於報刊,且曾撰〈寫小說的談詩〉(1983)一文聊述自己出入兩種文類的心得。至今出版有小說集《龍門之前》(1977)、《卡門在臺灣》(1995)和散文集《憂鬱與狂熱》(1992)等數種。
原著名稱(中文): | 〈一張張古銅色的容顏〉 |
---|---|
原著名稱(英文): | Faces, Bronze Faces |
發表年: | 1976 |
選集名稱: | 《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 |
作家: | 孫瑋芒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Nicholas Koss(康士林)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4 |
ISBN: | 9867537378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49413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aipen.org/03_3.html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Taipei Chinese Center, International P.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