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教授 蔡雅薰
〈譚教授的一天〉故事主角是一位在大學教書的中文系教授,年輕時隨政府從中國遷至臺灣定居後,過著平淡的教書生活。他從日常收到的信件裡,一封封回憶起過去的片段,更進一步從同事的談話中,感受人事已非的唏噓。譚教授收到的信,包括當年一起來臺灣的故友沈奕山訃聞、畢業學生簡宗雄的請託信和畢業學生余紀美從美國寄來的問候之信。第一封信,老友逝去的消息未帶來太多悲傷,卻提醒了譚教授自己已步入中老年的事實;第二封信,反映主角對下一代年輕畢業學子簡宗雄在社會上掙扎生存的無奈。
某日譚教授的同事來拜訪,兩人的對話,將記憶拉回了當年他與老師康岳的互動情景,此處對主角的心境雖未多作著墨,卻鋪陳了後面所描寫的師徒情誼。接著譚教授思緒突然又轉回現下時空,想起了大兒子的來信,雖然兒子內斂地對自己表達了關懷,卻讓他多了幾分焦躁,彷彿兒子敲醒了歲月逝去的警鐘。
其後,譚教授循著日常步伐,來到圖書館,看到評論恩師康岳的文章,而作者正是當年同門夏辰白,不出意料之外,夏辰白對於康岳在文學界的地位十分不以為然,最後甚至用「浪得虛名」作為總結,字字句句的妄斷不僅打在譚教授心上,也讓他想起當年三人的師徒往事,此時正好從妻子口中聽到夏辰白的消息,他再度陷入過往;作者透過對話呈現了康岳、譚教授及夏辰白間師徒情的變化。
被文章喚起回憶又挑起情緒的譚教授,在看到文中提到某件自己知曉內情的具體事件,康岳再度被夏辰白用負面且片面的文字描寫時,昔時醞釀胸中的酸楚與憤怒頓時湧上心頭。譚教授心疼文人風骨的恩師明明是受到夏辰白等人的市儈擺布,卻還要為此背負莫須有的惡名,他也想起了這幾年總有人要他為康老師平反,但自己總是謙和平靜地處理這些憤怒。現在,他卻有股驅力,決定要寫下說明當年真相的文字。
心情激動的譚教授提筆洋洋灑灑寫了好幾張稿紙,但最後,他撕毀了已寫好收信雜誌社的信封,還將文稿放進抽屜的深處,與文章前半段提到年輕時那個「誠摯、熱情、容易激動的『少壯派』」成了鮮明對比,只因他明白到這些愛恨情感最終都將隨著時間被逐漸沖淡。
文/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王俐茹
李黎(1948-),本名鮑利黎。出生於南京,原籍安徽和縣,1949年由舅舅、舅母帶往臺灣,長於高雄鳳山。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1970年赴美就讀印地安那州普度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大學時代以「黎陽」為筆名創作小說與翻譯;後有筆名薛荔、李黎,以及英文名 Lily Hsueh,在中國、香港、臺灣各地出版小說、散文、劇本。研究所畢業後曾任編輯和教職,現旅居美國加州史丹福,從事文學創作與翻譯。
李黎的創作文類以散文及小說為主,1982年以〈最後夜車〉獲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作品曾被收入《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及散文卷、《廿世紀台灣文學金典》小說卷,並列入《臺灣小說二十家》(1978-1998)之一。創作不輟,出版過的小說、散文、戲劇、電影劇本共三十餘本,著作等身。
早期作品以描寫海外華人鄉愁為主,且因關懷保釣運動,常顯露出「中國情結」,抒發有關自我掙扎與救贖、海外華人生活悲歌與性別思考等主題。1989年遭逢喪子之痛後,創作《悲懷書簡》(1990)以紀念早逝的長子、排遣哀思,爾後作品偶以其子投影,或藉由一位聰慧男孩為創作原型,表達生命不屈於命運的意念。評論者鄭樹森稱其作品展現「藝術和思想之間的平衡,相當勻稱自然」。
2001年起李黎邁入散文創作的高峰,她藉由旅行各地觀察異鄉,創作主題也轉向旅行散文,如2004年出版的《海枯石》,結合了速寫、攝影,風格嶄新,而後有《浮花飛絮張愛玲》(2006),以及書寫歸鄉與行旅記憶之《加利福尼亞旅店》(2010)等作。近期則有回顧半生文學路的《半生書緣——一名文學新生與巨擘的靈光之會》(2013)。
原著名稱(中文): | 〈譚教授的一天〉 |
---|---|
原著名稱(英文): | A Day in Professor Tan's Life |
發表年: | 1971 |
選集名稱: | 《現代文學精選集:小說(II)》 |
作家: | 李黎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奚密(Michelle Yeh)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年: | 2012 |
ISBN: | 9789860319477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0571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aipen.org/03_3.html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