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朱惠足
〈秋信〉(1936)以1935年日本殖民政府大規模舉辦的「始政四十週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為故事背景。前清秀人斗文先生不願屈服於異族統治,隱居鄉村務農,沉醉於〈正氣歌〉、〈桃花源記〉等中國古典文藝世界。某日在中國「留學」的孫子託人帶信要斗文先生去看博覽會,他才決定上臺北一趟。在火車上,前清「古裝」打扮(黑的碗帽仔、長衫與形似包子的棉布鞋、竹煙斗、倒垂腦後的辮子)、受到火車汽笛聲響驚嚇的老秀才受到眾人嘲笑。抵達目的地之後,他在已被重置為「日本帝國」空間的臺北喪失方向感,在展示帝國豐功偉業的博覽會當中也因不諳日文而受到日本人學生嘲笑。他大聲痛罵兩個學生,揭露以造福臺灣人為名目的臺灣現代化,其實全是為了日本帝國自身的利益;現代化帶來的好處全為日本人獨占,臺灣人被殖民者的子弟從一開始就遭受排除。
作者透過冥頑而不合時宜的臺灣老秀才,表達對於日本殖民政權充滿帝國意識的現代化事業之抵抗,小說中展現強固的中國民族意識,揭發日本帝國壯觀外表及冠冕堂皇說辭背後不平等的權力關係。這篇小說從預定刊載的《臺灣新文學》雜誌上遭到刪除,可以想見是因為這樣的民族意識無法通過日本殖民政權嚴格的檢查制度。
不僅止於小說內容,小說的語言使用也展現了作者強烈的民族意識。斗文先生與村人的對話夾雜臺語,在博覽會會場對著日本人學生破口大罵時卻完全使用北京話。他與精通臺語的日本人警察對話時,照理說兩人應該都使用臺語,作者卻以臺語表記日本警察佐佐木的臺詞,而以北京話表記斗文先生的臺詞。例如日本警察發問時使用的「返來」「知影」等臺語,在斗文先生愛理不理的回答中重複出現時,卻變成「回來」「知道」等北京話,以強調其中國民族認同。
然而,斗文先生藉由中國古典與前清裝扮、髮辮所主張的中國「民族」認同,在臺灣並不是不證自明的概念,他在日本人面前展現的民族認同也必須刻意將臺語臺詞翻譯為北京話。雖非作者本意,〈秋信〉顯示出臺灣在移墾歷史與殖民現代性帶來的各種交混下,民族認同與再現不可能單一純粹,而總是混雜且歧義的。
文/解昆樺
朱點人(1903-1951),原名朱石頭,後改名朱石峰。1933年與廖漢臣、王詩琅等組織臺灣文藝協會及籌辦《先發部隊》雜誌,負責審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入臺灣共產黨地下組織,1949年被捕,1951年1月20日槍斃。
作品以中文小說為主,主題可概分為:男女感情的反省、常民生活的圖繪、關懷弱勢階級、反殖民書寫。
1930年代以來,朱點人持續在政治社會題材著力外,更有意識地鑽研文學技巧。他曾說:「一篇作品的成功與否,在主題、題材、描寫的三者之中,要看描寫的手段如何。不論思想怎樣豐富,題材如何清新,若沒有描寫的手段,結局無異一篇記事的文字……要是繪畫的文字,才是文學的作品。」足見朱點人對文學創作具有修辭意識,企圖透過書寫形式,強化文學本身的審美與批判力,這也決定了他的小說書寫在同世代作家中的高度。
朱點人小說最大的特質在於「插敘」技巧的應用:調動故事時序,來產生不同的閱讀感受,更重要的是製造今昔的對應,藉以解釋小說角色困境的緣由,以達成反諷效果。
朱點人在「身體書寫」亦有用心,不少人物都帶有病體的特質,透過身體生理困頓,拓展心理的記憶。小說中不時出現的臺灣總督府建築,也反映了臺灣知識分子潛藏的政治焦慮。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67
原著名稱(中文): | 〈秋信〉 |
---|---|
原著名稱(英文): | Autumn tidings |
發表年: | 1936 |
選集名稱: | 《王詩琅‧朱點人合集》 |
作家: | 朱點人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林麗君(Sylvia Li-chun Lin)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前衛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91 |
ISBN: | 9579512043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avanguard.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前衛出版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paper-republic.org/publishers/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