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教授 蔡雅薰
〈素月〉一文於1990年獲得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的第二名,文章描寫了香港移民與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交織與面對現實的種種心境。
故事當中,素月是一名在紐約中國城西區富貴衣廠上班的女工,每天都是機械性的縫紉衣服,沒有機會談戀愛與相親;她在房間內貼著張國榮的大海報,聽張國榮的歌度日。有一天,她前往鄰近的鳳凰飯店用餐,認識了一個新來的外賣小伙子李平。李平的一舉一動牽動了素月的心,自此素月開始打扮上班,一遇到休息用餐時間,就前往鳳凰飯店希望能「巧遇」李平。
一個不用上工的禮拜六,素月竟不知不覺走到鳳凰飯店,遇見了李平。李平頭戴白布紅字,要去中國領事館示威,這才知道大陸那邊因為爭取民主而引發學生運動。李平邀請了素月前往,兩人相約之後一起去參加活動。隔天,李平打電話來訴說天安門廣場示威的群眾,慘遭坦克車輾斃之事,素月此後成為安撫他、聽他訴說的對象,兩人交往甚密。
直到一個晚上,李平匆匆前來訴說因為參加活動,有人向領事館告狀,無法領取簽證之事。素月因為太喜歡李平,於是提議與她結婚,兩年後就可申請永久居留。兩人就此結婚。婚後不久,李平在外面與女人私會之事不斷傳入素月耳裡,詢問之下才發現李平在中國大陸有一個未婚妻。素月只是斥責他離開,冷靜得像個英國貴婦。
那夜她坐至窗前發呆到清晨,牆上的婚紗照都被她取下,張國榮的海報又被掛上。她辭去富貴衣廠的工作,來到另一間衣廠,每天工作八小時,按件計酬,縫完指定數量一百件襯衫,不多也不少,再度過回她原本機械式的生活。
顧肇森筆調冷靜,平鋪直述中卻見細膩的人物心理刻劃。文中雕塑素月這一批華人形象,使用粵語的對話活化了香港移民姿態。當香港移民勞工遇上中國留學生,佐以天安門事件作為身在異處的背景,小細節的描述中隱含大時代的劇變,素月與李平都成了時代下的犧牲者,歷史的被遺忘者。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馬翊航
顧肇森(1954-1994),東海大學生物系畢業,紐約大學醫學院理學博士,曾任職紐約醫院神經科。顧肇森於16歲左右開始寫作,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獎項,出版作品有小說《拆船》(1979)、《貓臉的歲月──旅美華人譜》(1986)、《月升的聲音》(1989)、《季節的容顏──貓臉的歲月續篇》(1991)、《冬日之旅-顧肇森小說選》(1994),另有散文集《從善如流──井蛙小記第一集》(1987)、《感傷的價值》(1990),報導文學《槍為他說了一切──盧剛殺人事件》(1993)等。
小說《貓臉的歲月》曾獲1986年新聞局圖書金鼎獎,他以冷靜深刻的筆觸描繪旅美華人的面貌與際遇,論者多視此作品為其代表作。不同於早期留學生文學中,著重描寫海外遊子在異鄉所面對的文化衝擊、身分認同、尋根與回歸等主題,顧肇森更多地處理了旅美華人中的多樣性,包括社會階層、職業、性別的差異所衍生出的問題。其略顯陰鬱的情節基調,以及以人物為主體的敘事手法,揭露出旅美華人游移於過去與未來、異鄉與故鄉之間,追尋、試煉與失落的過程。顧肇森的其他小說作品主題也涉及社會境況、家庭與婚戀、藝術家形象、文化身分差異等等,他客觀冷冽的筆調以及對寫作行為的自持與節制,讓小說的情節、語言風格上皆有可觀。此外,短篇小說如〈張偉〉、〈太陽的陰影〉等,對於性傾向、親密關係、身體與疾病的論辯與摸索,在臺灣作家同志書寫的脈絡中,亦有其重要位置。
原著名稱(中文): | 〈素月〉 |
---|---|
原著名稱(英文): | Plain Moon |
發表年: | 1990 |
選集名稱: | 《冬日之旅》 |
作家: | 顧肇森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奚密(Michelle Yeh)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94 |
ISBN: | 957674055X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96787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aipen.org/03_3.html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Taipei Chinese Center, International P.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