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教授 蔡雅薰
1980年代後期留學海外的臺灣學生,正面臨著各種政治、經濟、社會的劇烈變動,兼之中國大陸與臺灣政權正當性的僵持爭議,因而產生身分認同的懷疑和未來前途的迷茫,就如同站在「路口」。陳若曦的這篇小說,表現的便是這乍看條條有大路可走,但置身其中卻又不免遲疑、茫然和不知所措的時代與人心。
主角余文秀在臺灣屏東出生長大,隨著先生赴美,後來離了婚帶著女兒投奔住在美國的姨媽,在姨媽的牽線下認識了大學教授方豪。兩人相處和諧,唯一讓文秀有些擔憂的是方豪和她前夫一樣熱衷於政治,文秀知道「自己不懂政治,壓根就害怕政治」,但「偏偏對沉迷政治、為政治現身的人感到欽佩」。
兩人的關係因為營救涉嫌叛亂罪被捕的臺灣作家陳映真而倏地拉近。一次約會的夜晚,方豪告知文秀自己收到中國的研究邀請,並希望文秀能跟他一起前往,文秀因為對中國完全不了解,另一方面也因牽掛臺灣的母親和女兒等因素猶豫著。一次,文秀向方豪問起了兩人曾聊及的,因為批評鄧小平而被以「反革命」和「裡通外國」罪名定刑15年的魏京生;相較於之前陳映真事件的積極,方豪顯得漠然而退縮,文秀則熱心的建議方豪運用在中國的影響力解救魏京生,截然不同的態度,漸漸使兩人之間產生了隔閡。
兩人最後一次見面是和一位中國領事的飯局。席間,文秀按捺不住提起了魏京生的話題,希望領事能向高層反映減輕魏京生的刑罰,此舉讓方豪非常不贊同,兩人甚至起了口角。雖然在道別前言歸於好,但下了方豪的車,呆站在自家路口的文秀,卻在燦爛的秋景中恍然了解了自己的決定。回到家後,文秀提筆寫信給鄧小平,期盼他能重新考慮魏京生的判決,接著又寫了簡短的字條,告訴方豪:自己不和他去北京,而是要回臺灣去了。
故事中文秀曾「夢見自己迷失在十字路口,醒來猶不知身在何處……」,這是她個人內心情感的反映:該選擇婚姻,還是選擇母親?該參與政治,還是袖手旁觀?該選擇回去臺灣、前進中國,或是留在美國?各個路口看似相互獨立,卻又環環相扣,這份徬徨正是當時旅居海外的留學生們深刻的心情寫照。
文/江寶釵
陳若曦(1938-),本名陳秀美,生於臺北縣,後入籍美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文學創作碩士。1966年移居中國,時值「文化大革命」,親身經歷文革的動亂,1973年移居香港。其風格取材生活現實,寫作不賣弄技巧,因而獨標一幟。曾獲中山文藝獎、聯合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等獎項,著有小說集《尹縣長》(1976)、《老人》(1978)、《歸》(1978)、《城裡城外》(1981)、《突圍》(1983)、《貴州女人》(1989)、《走出濛濛細雨》(1993),長篇小說《遠見》(1984)、《紙婚》(1986)等,著作等身,近年出版自傳《堅持‧無悔:陳若曦七十自述》(2008)。學者論其寫作生涯,以大學時期與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等同學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為始,作品運用大量的象徵手法、濃重的神秘經驗、乃至於意識流,標識著現代主義影響之深。
1979年任職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創組「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並轉向關注在美移民,關懷多放在孤懸海外的女性如何重新適應嶄新的家庭關係,包括婚變、第三者、婆媳問題,而筆下的女子最後往往會找到生存下去的熱情與勇氣。
1995年返臺定居,除任教於中央大學、慈濟醫學外,並任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理事長等職。小說創作重新回到臺灣,勇敢地挑戰過去不敢碰觸的宗教議題,包括《慧心蓮》(2001)、《重返桃花源》(2001)等作,對佛教體制的腐壞與女性地位的不平多所抨擊,展現筆鋒犀利不減的氣魄。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95
原著名稱(中文): | 〈路口〉 |
---|---|
原著名稱(英文): | Crossroads |
發表年: | 1978 |
選集名稱: | 《國民文選‧小說卷III》 |
作家: | 陳若曦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4 |
ISBN: | 986781990X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ipi.com.tw/books.php?pid=275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玉山社╱星月書房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