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劉于慈
水蔭萍(本名楊熾昌)於1935年以日文寫成〈燃燒的臉頰〉(燃える頬)一詩,1979年翻譯成中文,並收錄於同名詩集中出版。此詩的寫作背景可追溯至1930年代的臺灣社會,在日本政府思想禁錮的統治方針下,無論是文藝創作或是發表,均有許多限制,而在文藝的表現上,大多指向現實的描寫,缺乏繁複的寫作技巧,詩人有鑑此狀況,乃創設「風車詩社」,並發行同人雜誌《風車》(Le Moulin),嘗試透過超現實主義的思想與寫作手法,為新詩創作另闢路徑。
全詩分三段,使用象徵手法描述秋日黃昏的心情,詩人向陽曾分析此詩:「用亞麻色形容黃昏落日,不僅為詩作敷上鮮明的色彩,也使得落日變得立體而突出,整首詩表現出秋天海濱的荒涼景象,以及詩人的孤獨感。〈燃燒的臉頰〉既是黃昏日落的轉喻,同時也意指秋日的孤獨,情與景,兩相呼應」。詩作強調想像力的運用,落葉在舞,微笑在流動,臉頰在燃燒,都不是既定連結的現實意象,但將動態的詞彙加入名詞組句之中,產生詞語意境轉化的效果,傳達出超脫現實的氣氛、如夢似幻的情境,以及純粹的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貝殼」和「燃燒」都是水蔭萍創作時常用的意象,也都與他的詩觀相連,「貝殼」孕育珍珠,如同詩人孵化詩句;「燃燒」也並不止於字面,還指涉詩人內在的意念。水蔭萍創作此詩時,也是引入超現實主義而備受批評之際,他的詩和主張並不為當時以寫實主義為主流的文壇所認同,詩中所寫的「落日」、「落葉」、「秋霧」的蒼涼感,以及詩末所述「砂丘咫尺/ 獨憐荒涼」句,都表達了他當年創作路上的寂寞心境。
本詩以「燃燒的臉頰」為題,並無崩壞或絕望之意,詩人在詩中埋下「風在口袋中溫暖著」、「柔軟的花瓣包住」、「流動的微笑」、「高峻的孤獨」等溫柔的詞彙,形塑出對比的意象,開展詩作的張力,期待經過火焰淬鍊的詩,可以燒出寂靜蒼涼之美,並在未來傳來回響。
PDF文件:《臺灣文學英譯叢刊》楊熾昌〈燃燒的臉頰〉英譯全文影像(來源/杜國清)
文/黃建銘
楊熾昌(1908-1994),筆名有水蔭萍、水蔭萍人、柳原喬等,是為臺灣文學界引進現代主義的先驅。臺南人,曾赴日本東京留學,課餘之暇於喫茶館流連,結識不少藝文人士,浸淫於西洋現代文藝的時代氛圍。
1932年因父病危返臺,後任職臺南市煙草賣捌所書記,兼任《臺南新報》文藝欄編輯。1933年結合臺籍青年李張瑞、林修二、張良典及日籍女子戶田房子、岸麗子等6人共組「風車詩社」,發行刊物《風車》。
出身漢學世家,中學時以日文創作,主要創作現代詩,1934年12月《風車》發行第4輯後停刊,創作略漸消沉,後聽從父親遺言報考《臺灣日日新報》記者,此後長年任職報社,持續在臺灣及日本報刊雜誌發表作品。
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蒙冤入獄數月,出獄後轉任《公論報》臺南分社主任。1952年,《風車》同仁李張瑞受白色恐怖迫害被捕並遭槍決,楊熾昌為此辭去《公論報》職務並封筆。
1970年代末重出文壇,文學風格反璞歸真,意象樸實,更重視思想內涵。雖提倡現代主義知性精神,但兼及超現實主義、意象派、立體派等20世紀前衛實驗性的文學流派技巧,著重經營文字藝術美,並善於描繪女性形象。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58
原著名稱(中文): | 〈燃燒的臉頰〉 |
---|---|
原著名稱(英文): | Burning Cheeks |
發表年: | 1979 |
選集名稱: | 《水蔭萍作品集》 |
作家: | 楊熾昌 |
原著語文: | 中文(原以日文發表)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K. C. Tu, Robert Backus(杜國清,拔苦子) |
文類: | 詩 |
出版社: | 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
出版年: | 1995 |
ISBN: | 9570051248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mcc.gov.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paper-republic.org/publishers/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