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林肇豊
〈吾土〉於1978年10月獲第一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優等獎,後收錄於短篇小說集《黑面慶仔》(1978),由於在出版前作者曾將這些作品整理、改寫,因此其面貌與得獎時稍有不同。
小說一開頭即是馬水生要賣田產的場景,而這已是馬家的最後一塊地了。他娓娓道出這些年來的快速變化:「算算也不過是十五六年,這十五六年的變化真大,光復前,連一畦菜圃都沒有,光復後好些年,土地政策一實施,一家人種的那十幾甲地竟然都變成自己的!」但轉眼之間,也不過才短短兩年的光景,土地卻又全部賣光了……;之所以需要賣土地,是因為馬家兩老患了肺結核,已屆末期無藥可醫,為了使他們能減輕痛苦,只好不斷施打嗎啡針,兩年下來,把家中好不容易掙來的田產都販賣殆盡。小說的結尾相當慘烈,在一次的爭吵中馬家二老終於獲知真相,為了不拖累子孫,夜裡他倆竟選擇上吊自盡,結束自己的生命。
整篇小說刻劃了鄉土人物的淳樸善良、真摯的倫理親情,也描繪了社會轉型期下農村的變遷,而日治時期馬父冒著生命危險開墾土地,挖掘到滿手是血、被日本警察痛毆的場景,凸顯了農民在窮困絕境中展現出的強烈生存意志。當然,洪醒夫作品中常見的悲愴基調和無可奈何的宿命論,在這篇小說中也同樣存在,例如面對著雙親的病痛和土地的快速變賣、流失,馬水生只能以「歹運」、「這大概是命」的角度作解釋。但就如學者許俊雅所言:「雖然在現實強大的壓力之下,抗爭多半被迫默默地放棄,但其富有人格尊嚴的抗爭,使其小說讀來溫馨感人。」縱使無力扭轉現實中的頹勢,小說中馬水生的賣地、雙親的上吊而不願拖累子女,一定程度還是展現了具有尊嚴的、向不幸命運的抗爭。
此外,學者范銘如亦由文學史的視角切入,指出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有從寫「人」到寫「土地」的變化,本篇〈吾土〉即是里程碑。在小說中馬家兩老得知冒著生命危險、好不容易獲取的土地,卻因自己的病痛而變賣殆盡,寧可選擇上吊自盡,生前並不斷交待兒子:「土地是我們的,我們辛苦開墾的,那是我們的命」、「土地是我們的,不管怎樣,都要勤儉打拚再拿回來!」至此,鄉土文學中「土地」的意義已被抬升至超過「人」的地位。就此而言,我們也可以說〈吾土〉這篇小說的真正主角,其實正是「土地」。
文/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林肇豊
洪醒夫(1949-1982),原名洪媽從,後因不雅而改名,另有筆名司徒門、馬叢、洛堤等。彰化縣二林鎮人,畢業於臺中師專,18歲時發表第一篇小說〈逆流〉,師專期間將《這一代》雜誌復刊,並與友人共組「後浪詩社」,後亦曾協助《台灣文藝》雜誌編務。
其創作橫跨小說、現代詩、散文、報導文學、評論等文類,而以小說創作最為突出,獲獎無數,包括吳濁流文學獎、聯合報小說獎,時報文學獎等。生前出版有短篇小說集《黑面慶仔》(1978)、《市井傳奇》(1981);1982年7月31日颱風夜,因車禍不幸去世;9月1日,遺著《田莊人》出版;日後,1983年有《懷念那聲鑼》出版,內容包含洪醒夫未結集之作品,以及友朋、文學界人士的紀念文;1991年彰化縣文化局則出版《洪醒夫全集》。
在寫作風格上,洪醒夫早期曾受現代主義影響,小說、詩作帶有實驗色彩;1972年後逐漸轉向寫實主義,尤其小說作品多以刻劃農村小人物和時代、土地變遷為主,結構完熟而文字淳樸,情感豐沛且充滿感染力。研究者因而視之為戰後臺灣鄉土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
曾有不少論者提及,洪醒夫的作品雖然描繪了現代化下的農村變遷,對於弱勢者、犧牲者充滿悲憫,但卻缺乏對於整體社會結構性的批判;但也有學者(陳建忠)認為,洪醒夫志不在此,他不過是直接地意識到了鄉土的日漸消失,而嘗試用筆去記錄下這片傳統世界的各種圖象及苦難而已,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將其神聖化了。
原著名稱(中文): | 〈吾土〉 |
---|---|
原著名稱(英文): | My Land |
發表年: | 1978 |
選集名稱: | 《黑面慶仔》 |
作家: | 洪醒夫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Cathy Chiu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爾雅出版社 |
出版年: | 1978 |
ISBN: | 9576391091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45845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paper-republic.org/publishers/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