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林肇豊
〈隔壁親家〉於1979年獲第五屆聯合報小說獎,並入選《六十九年度短篇小說選》,日後還曾改編為長壽電視連續劇「親戚不計較」(共2248集),音樂劇《隔壁親家》由楊忠衡編劇、曾慧誠導演,知名演員澎恰恰、許效舜主演,於2009年首演,此後多次巡演,廣受好評。
小說以賣牛的場景作為開頭,在結構設計上頗具巧思,透過現實中石龍伯賣牛的經過及其不斷回憶過往,形成一今一昔的交錯筆法,將石龍伯與粗皮雄仔兩家之間的關係,以及關係的變化娓娓道來:其大致上包含了從小一同長大的石龍和粗皮雄由原本的好感情,以至於日後的失和、形同陌路,以及兩家的三對兒女――天賜和招治、天保和迎治、天養和連治――彼此之間愛恨交織的故事。
現實中,石龍伯賣牛籌措兒子學費的同時,也是粗皮雄仔蓋起新樓仔厝的時候,作者透過今昔穿插的筆法,以及這兩個場景的對比營造,揭示出在傳統農村的現代化過程中,石龍伯和粗皮雄仔兩人(家)地位的大逆轉。
由「傳統」過渡到「現代」,那幾乎無可避免的價值衝突及顛覆,乃是現代文學極重要的課題。小說裡的這段話清楚地描寫了石龍伯的難以調適:「石龍伯作夢也不會想到,生三個兒子種一甲半水田的自己,最後竟不如生三個女兒栽三分旱地的粗皮雄仔。石龍伯把自己和粗皮雄仔相比,竟然樣樣皆輸,連大學生的天養都被連治拒絕了。」在傳統農村中,田地、兒子、功名(學歷)毋寧是最有價值的東西,但進入工商社會後,這些事物卻可能在一夕之間變得沒有價值。
不過,作者對於作品中的小人物固然有同情亦有諷刺。在小說最後的場景中,石龍伯的兒子天保召了在臺北當應召女的迎治,而遭粗皮雄仔妻子興師問罪,石龍伯最後竟不顧道德觀感和鄰里情感,以近乎冷酷、「有付錢了」的方式回應對方,並將此事視為一場勝利而感到高興。「銀貨兩訖」在現代工商社會中似乎顯得義正辭嚴、理所當然,但石龍伯不過是欲藉此羞辱那凡事都勝過他的粗皮雄仔,以聊慰自身善妒、挫敗的心靈而已。
因此,除了「傳統」過渡到「現代」的議題外,作者也想透過這一對「親家」變「仇家」的案例,去呈現普遍人性中的弱點和陰暗面(嫉妒、現實、愛比較等),並使讀者在這令人遺憾的關係發展中思索,他們究竟爭贏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若由這樣的角度出發,〈隔壁親家〉所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之所以名為「親戚不計較」,亦有其代表的意義。
文/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林肇豊
廖蕾夫(1951-2008),本名廖風德,生於宜蘭縣冬山鄉得安村。淡江大學歷史系畢業、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後以政大第一位歷史學博士畢業。曾任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講師,獲博士學位後,始為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大學時開始嘗試小說創作,後以〈竹仔開花〉、〈隔壁親家〉兩篇作品連獲第四屆(1979)、第五屆(1980)聯合報小說獎,日後結集為短篇小說集《隔壁親家》出版(1991),廣受文壇注目。
除歷史系教授之外,廖蕾夫亦曾任《中華日報》記者、參與《疾風》雜誌編務。1989年借調至國民黨文化工作會,始步入政壇,曾任立法委員、國民黨黨務主委、副祕書長兼組發會主委等;2008年總統選舉國民黨勝選後,原定5月20日後接任內政部長,但5月10日午後於自家附近登山時,突心臟衰竭而猝逝。
廖蕾夫曾自言其作品受到兩方面影響:一是在題材上受國小老師黃春明(但廖直至大專聯考時才知曉黃春明為知名小說家)的啟發,使其了解到日常身邊最平凡、卑微的鄉土小人物,都可以成為精采小說中鮮活的主人翁;再者在技巧上,《現代文學》所引介的西方作品及理論流派,則使其在創作時會留意結構、象徵等技法課題。他表示「我和黃春明不同之處,黃春明的作品渾然天成,而我則有刀斧的痕跡,多一些人性或社會的象徵意義。」
這是一段重要的、具有文學史意義的自我評價。基本上,廖蕾夫的作品量少質精,題材上多選擇由鄉村風土、時代變貌入手,後世視之為延續1970年代「鄉土文學」創作路線的作家;但其作品在結構佈局上,以及對於人性幽微處甚至黑暗面的捕捉、刻劃,有著特別敏銳的表現。
原著名稱(中文): | 〈隔壁親家〉 |
---|---|
原著名稱(英文): | Next-door In-laws |
發表年: | 1979 |
選集名稱: | 《隔壁親家》 |
作家: | 廖蕾夫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9 |
ISBN: | 9789574446056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chiuko.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