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吳佳穎
以生命最為精壯的十年歲月寫下150萬字的大河小說《浪淘沙》(1990)之後,東方白於2002年出版短篇小說集《魂轎》,其內容探測人性深度,撥弄命運困局,奧蘊幽遠。透過哲理寓言思索所謂的「五憂」:憂天、憂世、憂時、憂民、不憂,從慈悲的人道關懷體恤人物的生命。東方白擅以托物聯想烘托主題,本篇作品〈髮〉正是細述「蓄髮」到「落髮」過程,透過失「髮」,而能得「法」,禪佛思想絲絲入文。
因應語境的需要,本篇小說用臺灣的河洛話寫定,語言操作極為考究,在兼顧形音義之下,亦富生動之靈思,將文學的「原味」充分呈現。故事場景設在1930年代的山城九份,年輕的美容師迢迢到此工作,為了替一位留著長髮的待嫁千金小姐剪燙髮。然而,卻不慎將其頭髮全部燙焦。少女無顏見人,婚禮因而暫延,待頭髮復長,再擇吉時成親。在等待的期間,少女發覺女人為了頭髮耗費過多精神,念及萬事萬物,何嘗不是一場徒勞?由此頓悟,決心告別紅塵凡俗、剃髮出家。而美容師自責誤了待嫁千金的婚姻,黯然返回家鄉中國大陸福建泉州,夢魘依然如影隨行,終日迷執,直到有天看見一位女尼削髮後的模樣,乃知佛門是內心的歸依。人間周折,如幻如電,數十年後,兩人都已年近八十,「慈雲禪師」與「智海師傅」重逢於凌雲禪寺的法會,談及步上菩提之道的因緣,乃雙掌合十,欠身作揖,天道圓滿。
東方白的小說創作無論長篇或短篇皆富含意象與哲思,嘗試與多種宗教與文明進行對話辯證,包含佛教、基督教與民間信仰,多篇精緻充滿理趣。他曾自言:「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有宗教作其背景,因為宗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達到這層次的作品,才稱得上文學的極致。」其作品充滿對於人情天道種種的探問,使得小說人物常常籠罩著一片沉鬱的色彩,然而本篇文本動人之處,乃在於寺鐘悠悠之下,展現了普世的悲憫同感以及對生命的敬重愛意。字裡行間閃動著一線明媚希望,身處幽晦,每個人命定的課題窮其一身都需躬自探尋。
文╱鍾欣怡
東方白(1938-),生於臺北市,本名林文德。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系水利組畢業後赴加拿大求學,後獲薩省大學工程博士學位。此後常居加拿大,任水利工程師,退休後專事寫作。高中時廣泛閱讀世界名著,啟發了寫作細胞,尤其喜愛托爾斯泰、芥川龍之介、契訶夫的作品。1954年完成短篇小說〈臨死的基督徒〉初稿,1957年於《聯合報》發表處女作〈烏鴉錦之役〉。
大學時創作豐沛,完成許多短篇小說。1964年完成中篇小說〈□□〉,當時存在主義正盛,而□□即是空白與虛無的示意。然而此時他也開始對文學產生冷感,自認〈□□〉為最後之作。1965年赴加拿大攻讀工程。1968年結婚後,重拾小說之筆,並完成短篇小說〈夢中〉。東方白的寫作自起筆至脫稿,時間跨度拉得極長,如:歷時3年完成的《露意湖》(1978)、歷時11年完成《浪淘沙》(1991),以及歷時10年之自傳〈真與美〉(2001)。
撰寫《浪淘沙》期間,為詮釋祖母的語言,始注意到臺語書寫的可能,並於對白中大量使用;其後,於1995年出版《雅語雅文--東方白臺語文選》,收錄散文與短篇小說,皆是由華文書寫的原作,重新改寫為臺語文學,展現出其對母語意識的覺醒,而有關身份、族群、認同等主題探討,亦可見於《芋仔番薯》(1994)、《轎魂》(2002)等作品中。
在小說之外,東方白的散文作品也常發表於報刊上,撰寫的題材大多來自於日記、筆記與書信,在這些詳盡的記述及系統式的整理中,創造出許多寫作材料,作品常透露出人生的智慧與憂患意識,創作主題以對人的關懷、尊重為中心,並運用寓言的方式,諷刺社會及人生中不合理的現象。散文集有《父子情》(1994),中篇小說集有《芋仔番薯》(1994)、《小乖的世界》(2002)等。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7646
原著名稱(中文): | 〈髮〉 |
---|---|
原著名稱(英文): | Hair |
發表年: | 2002 |
選集名稱: | 《魂轎》 |
作家: | 東方白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前衛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2 |
ISBN: | 9578466676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avanguard.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前衛出版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