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醫事檢驗科專任助理教授 郭侑欣
1936年正是日本全面進入戰爭的前夕,對於殖民地政治運動的鎮壓也是最為慘烈的時刻。這篇作於當年度4月的小說,作品題目具有深意,乃以十字交叉的馬路口,來隱喻殖民地青年內心的徬徨與前途未卜。
小說透過銀行張姓職員與三名友人久別後的小聚,在酒酣耳熱之際的閒聊,鋪陳出當代殖民地青年所處的困境。原是同事的四人,分別踏上了不同的人生,有人夢想成為富翁、有人投身社會運動,有人則只當個安份的上班族,但是,他們最終都撞得頭破血流。
事實上,日治時期臺灣的大企業幾乎都是由殖民政府所掌控,而地主階級也與他們交情匪淺,因此普通的民眾,就如同小說所述「現在的窮人想發財,實在比死還難」根本沒有白手起家的機會。而另一方面,1930年之後,世界性經濟不景氣的風暴席捲了臺灣,「失工的洪水」四處氾濫,加上日本人大力掃蕩島內自大正民主以來,方興未艾的左翼運動,這使得當時的政治氣氛跌到了谷底,許多青年因此遭到逮捕入監。
而小說中的張姓銀行行員屬於務實派的代表,他從不做實業家的發財夢,他不僅對當時的社會主義思潮漠然無感,對於所謂的左派青年更是嗤之以鼻。他深信只要憑藉著一己的努力就可以成為銀行高階主管,然而,公學校的學歷與臺灣人的身分,使他註定只能是基層行員。而背負著家庭經濟壓力的他,用自尊換取飯碗,最後被迫與現實妥協。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小說也是少數對於臺北城市生活有細緻描寫的文學作品。最初的場景始於被譽為「臺北銀座」的榮町,菊元百貨公司的帽飾專櫃櫥窗。此地是臺北最繁榮的城區,也是殖民政府的行政中心。文中對於城市消費與娛樂亦著墨甚多,例如撞球間、酒店與咖啡店的女給。另外,也描述了臺北人乘公車上草山(陽明山),享受殖民者所引進的日式湯泉,穿著浴衣在和室裡大啖臺式酒家菜,這是臺灣獨特的溫泉文化。
小說裡的四位主角是殖民地青年的典型,在殖民資本主義下嘗試尋找出路,在此同時,日本軍國主義也正在大舉擴張,他們的前途黯淡,是可以預知的。小說結束於大稻埕街道一隅,但新年前夕繁華的城市已經隱隱感受到戰爭陰影的進逼。
文/張雅惠
王詩琅 (1908-0984),筆名王錦江,臺北艋舺(今萬華)人。2年漢文私塾加上6年的公學校教育,因繼承家業被迫放棄升學。憑自學廣涉知識、洞悉世界風潮,外國文學造詣深,尤其精通俄國文學。早年信奉「無政府主義」,參加1926年日人小澤一(Hajime Ozawa)在臺籌組的無政府主義團體「臺灣黑色青年聯盟」;1927年因「黑色聯盟事件」被捕。出獄後適逢臺灣思想刊物林立,經常為《明日》雜誌撰稿。其後,多次被認為是「不穩分子」而遭日本警察搜查逮捕。
1930年後逐漸由政治運動轉向文藝活動,在《人人》、《明日》、《洪水》等刊物發表文章,同時也是「民烽演劇研究會」會員。1931年參與日本、臺灣第一次共同結成的文學團體「臺灣文藝作家協會」。1934年與臺北文藝同好組成「臺灣文藝協會」,創刊《先發部隊》雜誌,也在《臺灣文藝》與《臺灣新文學》發表文章,可謂歷經了臺灣新文學運動最重要的時期。
王詩琅作品帶有批判寫實主義風格,藉由小說描繪社運分子、罷工工人、銀行小職員、妓女老婊頭等人物,反映當時的社會現象,以及社會運動受到壓迫的挫敗感。戰後將觸角延伸到兒童文學、民間故事、臺灣民俗、臺灣人物、臺灣文教及臺灣歷史等,對兒童文學及整理、詮釋日治時期史料與臺灣民俗掌故。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72
原著名稱(中文): | 〈十字路〉 |
---|---|
原著名稱(英文): | Crossroads |
發表年: | 1936 |
選集名稱: | 《王詩琅‧朱點人合集》 |
作家: | 王詩琅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前衛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91 |
ISBN: | 9579512043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avanguard.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前衛出版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