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吳佳穎
夜風捲起綿細黃沙,野狼低身穿越曠野,朱西甯的〈狼〉以中國山東鄉俚村言,書寫北地的人情世故。〈狼〉完成於1961年7月,發表於《中央日報》副刊,後來收錄於同名短篇小說集《狼》。人性善惡與個體欲望的辯證是朱西甯作品裡的重要關懷,本篇尤為深刻,其佈局嚴謹,情節延宕,藉由細筆慢織,將悲憫的精神蘊蓄在文本之中。
〈狼〉首先以北方農村為遠景,藉失去雙親的孤兒之眼,童真的所感、所思,描繪出多個層次的對立及衝突,如善與惡的對立、人性與獸性的對立、狼與羊的對立,以及角色彼此間的對立。「三十如狼」的歐家二嫂精明燥烈,人盡可夫,丈夫又單薄柔弱,因為不孕,她屢屢勾引家中前後任雇工,意圖借種生子;雇工大轂轆則具備了英雄性格:果敢赤膽,寬厚智慧,身材壯碩,內心方正,同時他也是一個獵狼的勇士。
大轂轆與二嬸是故事的中心人物,小說的發展隨著捉狼與二嫂通姦情節的穿插,呈現出狡黠的狼、偷漢子的婦人諸多相似之處。例如大轂轆在獵殺母狼那一夜,決然地拒絕了二嬸的勾引,他並自言:「我大轂轆不是畜生!」強力捍衛自己的人性尊嚴,也將二嬸狼性的慾望驅逐出境。
大轂轆最後選擇離開歐家,他並未為自己辯白,而是為二嫂留下了顏面。二嬸也終於深自懺悔,重新懷抱孤兒(也就是本篇的敘述者),找回了真正的母性。大轂轆的形象刻畫是儒家文化的精義「恕道」的體現。「恕」並非妥協縱容,而是對於被慾望掩蔽的「人性」懷著同情的理解,因而相信人能夠由惡向善,而給予轉圜的空間。朱西甯精準掌握人類底層性靈的清明與愚昧,當罪惡趨近時,人類或因軟弱而無力抗衡,但只要能凝視心中微弱的亮光,便能消化惡性,覓取「愛」與「寬恕」的鎖鑰。
朱西甯藉由筆下人物乖違多舛的命運,寫出人性裡的質樸情意,將儒家的關懷隱現字間,朱氏深受基督教思想影響,小說創作屢屢將宗教的救贖理念,以鄉土作為實踐場域,成為貫串文本創作的核心精神。人心的陷落因而得以超越,仁愛與和諧將能抵抗並挽救這複雜的世變。
文/張瀛太
朱西甯(1927-1998),本名朱青海,出生於中國山東臨朐。創作始於1947年,在南京《中央日報》副刊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洋化〉。1949年春,因國共戰爭,應孫立人將軍召募,從軍來臺,與司馬中原同為軍中作家的代表。1959年舉家遷至臺北,開始寫作高峰期。
1960年代初,朱西甯小說以中國鄉土題材為主,代表作有《鐵漿》(1963)、《狼》(1963)、《破曉時分》(1965),尤以《鐵漿》最具藝術成就,這部短篇小說集,反省民族之病根,例如無知、迷信、反智、血氣衝動,並繼承魯迅、張愛玲的象徵手法,利用氣氛的極陰冷來對應主角的極熱血氣,構成張力十足且對比強烈的小說魅力。
1960年代中葉以後,除了《旱魃》(1969)延續前期鄉土批判風格,大量以臺灣社會為題材,反思生命的困境和迷惑,較諸早期的重視情節性,此期則重視心理和情緒經營。佳作如長篇小說《貓》、《畫夢記》、《八二三注》等。而短篇小說〈冶金者〉、〈現在幾點鐘〉、〈蛇〉則出現類似法國「新小說」的實驗性作品。
1972年,朱西寧退役,此後專事寫作。1974年為了寫《張愛玲傳》而結識胡蘭成。1976年胡蘭成因「漢奸問題」被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解聘,朱西甯因而將之迎至家中講學半年,並創辦《三三集刊》,宣揚「中國禮樂」。1979年成立「三三書坊」出版社,展開「以文學宣教」的事業。
其人晚年寫作,多以「質」筆露骨的寄寓教化精神,例如《茶鄉》(1984)、《牛郎星宿》(1984)等。同時期寫的《華太平家傳》(2002),則屬精心之構,是朱西甯最後20年的心血結晶,此書以風俗誌的方式,把過去的美好生活化成一種掌故知識,並同時呈現了朱西甯個人畢生理念,其中涉及基督教義的部分,反映其祖父以「中國文化」改良基督教的做法;至於「中國文化」的內容,是以胡蘭成的「禮樂中國說」為藍本,與傳統的文化詮釋略有差異。
朱家為臺灣有名的文學家族,其妻劉慕沙為日本文學翻譯家,女朱天文、朱天心亦為當代重要作家。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99
原著名稱(中文): | 〈狼〉 |
---|---|
原著名稱(英文): | The Wolf |
發表年: | 1961 |
選集名稱: | 《狼》 |
作家: | 朱西甯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6 |
ISBN: | 9867108272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sudu.cc/front/bin/home.phtml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amazon.com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