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張日郡
臺灣擁有多元宗教信仰文化,各宗教信仰均有其特殊之處。黃春明的〈眾神,聽著!〉即以臺灣道教的多神信仰為小說背景,展示了臺灣庶民會依需求的不同,而向不同神明祈求的信仰特徵,因此形成了臺灣傳統宮廟可以同時侍奉多位神明的景象,與西方基督教、天主教的一神教迥異。〈眾神,聽著!〉以農夫身兼廟祝的主角謝春木,與其祀奉的二十七尊神明之間的交流為主軸,寫出了時代變遷之下的臺灣社會,關於家庭、道德倫理及鄉土價值的種種思辨。
臺灣傳統社會向來重男輕女,認為男孩才能延續家族的血脈。〈眾神,聽著!〉中的主角春木雖有三個兒子,卻都十分不孝。而長時間獨守宮廟的他,在面對兒子們相互爭奪祖產、有失倫常的態度時,只能求助於宮廟中的眾神,並且埋怨眾神沒有發揮各自的神通,負起教導他兒子們的責任。另一方面,無論他如何虔誠地祭祀祈求,眾神們均未給予對等的回報,農地收成始終不佳,眾神宮的香火也不興盛。殊不知,「眾神宮」之所以香火不盛,乃在於香客們以宮廟外在的莊嚴華麗與否來決定要不要參拜及捐獻,在他們的眼裡,「眾神宮」不過就是一間鐵皮屋罷了,跟祀奉多少各路神明無關,也與眾神的「神力」無關。小說呈現出社會價值觀的遽變,而春木或「眾神」在這段過程中,竟都顯得如此無助,進退失據。本篇小說旨不在嘲諷春木的宗教行為多麼功利、迷信或不合時宜,而是為讀者們攤開一幅「有兒子等於沒兒子,有孫子也跟沒有後嗣一樣」的鄉下老人荒涼的生活圖景。
〈眾神,聽著!〉亦藉由一名學者的探問得知,二十七尊眾路神明的由來皆與春木的生命息息相關,因此也就不難理解他何以多年來不間斷地虔誠供奉諸神。相較於倫理與鄉土價值的失落,或許正是一種「飲水思源」的表現。
黃春明將此篇取為〈眾神,聽著!〉,或許是想取徑於創作,向現代的讀者發出信號。那三十多枝指向眾神宮的路牌,指向的不盡然是一隅簡陋、迷信的鐵皮屋或「種地會被人笑」的鄉下地方,指向的或許是「人心是否必然隨時代而改變」的終極探問。
文/徐秀慧
黃春明(1935-),出生於宜蘭羅東。以鄉土小說聞名,閱歷豐富,曾任職國小教師、記者、廣告企畫、電視製作、編劇、電影導演、兒童劇團編導等工作,具有多方面才華。曾獲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國家文藝獎。
黃春明小說中大量融入了風俗與民情。由於8歲喪母,讓擅長編故事的祖母帶大,影響所及,他亦擅於敘說一則則充滿語言魅力的小人物傳奇。雖然求學時被認為是問題學生,但他從文學家如契訶夫(Anton Chekhov)、沈從文與巴金的文學世界中,突破了原先的自憐心態,走上了文藝創作之路。1962年首度投稿《聯合報》副刊,在主編林海音的鼓舞下踏入文壇。後在作家七等生的引介下,成為《文學季刊》的同仁,參與編輯工作。
黃春明小說的特殊性,在於描寫的往往不只是一個主人公個人的經驗、事件,而是將主人公的境遇融合在社群共同體的關係中,並將鄉土風俗以具體的生活內容,融入現代小說情節中。換言之,他是以傳統說故事的方式經營現代小說,並著重刻劃人物微妙的心理發展和其行為發展的關聯,喜以嘲諷、揶揄的幽默筆法形容小人物荒謬、可笑與卑微的處境或行為,但其所要鍼砭的並不是小人物本身,而是使他們陷入命運悲境的社會問題。知名小說集包括:《兒子的大玩偶》(1969)、《鑼》(1974)、《莎喲娜拉.再見》(1974)、《放生》(1999)、《沒有時刻的月臺》(2009)等;散文則有《鄉土組曲》(1976)、《等待一朵花的名字》(1989)、《大便老師》(2009)等。
除了小說、散文外,黃春明亦從事童話繪本、漫畫、兒童戲劇等創作,出版有漫畫集《王善壽與牛進》(1990)、兒童文學作品「黃春明童話」系列(1993),1994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編導兒童舞台劇包括《愛吃糖的皇帝》(1999)、《外科整型》(2004)、《小駝背》(2005)等。並於宜蘭設立「吉祥巷工作室」,進行《宜蘭縣通俗博物誌圖鑑》採訪記錄,積極參與社區營造、田野調查,傳承臺灣文化經驗與記憶,另有歌仔戲劇本如《杜子春》(2001)、《新白蛇傳》(2003-2005)的發表。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96
原著名稱(中文): | 〈眾神,聽著!〉 |
---|---|
原著名稱(英文): | Listen, Gods! |
發表年: | 2001 |
選集名稱: | 《眾神的停車位》 |
作家: | 黃春明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2 |
ISBN: | 9573246740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ylib.com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