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吳雙
呂政達〈諸神的黃昏〉曾獲2004年第三屆宗教文學獎散文首獎,收錄於散文集《孤寂星球,熱鬧人間》。〈諸神的黃昏〉是一篇形式特別的散文,以書信體和代言的方式呈現故事,透過一封教誨師寫給被害者家屬的信件,以旁觀角度寫出一位少年罪犯的迷惘、恐懼與懺悔,對贖罪、生死、寬恕、信仰等問題,進行辯證和省思。
本文以書信格式「敬啟者」開篇,讀者閱讀信件的同時,可以慢慢領略人物身分與情節。敘事者為教誨師,他所輔導年輕殺人犯曾以美工刀殺死一名高中女生。殺人事件是殘酷的,年輕的受刑人卻也充滿悔恨與懺悔。在年輕罪犯槍決之後,教誨師寫信給高中女生的家屬,目的是關懷、寬慰受害家屬的傷痛,讓他們了解年輕罪犯真實的懺悔,同時為年輕人的靈魂祈求寬恕。文中運用秋天的意象,象徵蕭瑟悲涼、生命將盡與刑殺,隱喻死刑犯的最後時光。以〈諸神的黃昏〉為題,比喻少年犯罪的當下是被神捨棄的,是「諸神缺席的黃昏」,藉以表達對年輕生命陷落的感慨。當教誨師詢問這名年輕人「你有宗教信仰嗎?」年輕人回答「家裡是拜菩薩的。」在等待死亡的期間,他們背誦經文,並想像死後的世界。「像我這樣的壞人,能不能在槍決後變回一個好靈魂?」則已然吐露年輕罪犯懊悔卻又渴望被救贖的痛楚。身為教誨師,面對死刑犯和被害者家屬是兩難的,因為一般人能同情被害者家屬的憾恨,卻鮮少能理解或寬恕死刑犯。然而最後死囚所畫的菩薩像,面容卻是那位受害女孩。行刑之前,教誨師對年輕罪犯說:「菩薩會等著你,接受你的靈魂」,又將畫像隨信附上,同樣詢問被害者親屬:「你有宗教信仰嗎?」當面對懺悔與贖罪,或失去與傷痛時,神都會賜予我們「慈悲」與「正義」的力量。
呂政達以心理學專業書寫生命刻痕,用虛實投射的筆法,回望生命的傷痛與殘缺,透過矛盾、辯證,映現道理,觸動讀者,苦澀而深邃。文字精準捕捉心靈意識的流轉和時空氛圍,雖是散文,卻具小說和電影的張力,平易之中溫潤有情。故事雖然令我們同感悲傷、徬徨,但最終作者仍期許傷痛過後「豐收的秋日」。若說宗教必須面向世界和自我,這篇散文恰是對心靈生命的真切叩問。
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吳雙
呂政達(1962-),臺南市人,現居臺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畢業,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現攻讀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曾任《張老師月刊》總編輯、《自立晚報》藝文組主任及副刊主編、《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月刊》主編、《魅麗雜誌》編輯總監、心理學教師等職。
呂政達自1997年起屢獲文學大獎,如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宗教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九歌出版社評選為30位散文代表作家,亦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創作補助。
創作有兒童文學、小說與散文,內容包含心靈小品、青少年教育、親職書寫乃至社會、歷史、政治,其中《做個會發光的人》(2011)獲新聞局優良青少年讀物推薦,《與海豚交談的男孩》(2005)榮獲《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獎;〈諸神的黃昏〉一文曾獲2004年第三屆宗教文學獎散文首獎,亦為知名導演張艾嘉改編電影短片,收錄於電影《10+10》。著作另有《臺灣女兒》(2014)、《錦囊》(2013)、《不落跑老爸》(2013)、《爸爸,我們好嗎?:一位自閉兒爸爸的愛與煩惱書》(2012)、《孤寂星球,熱鬧人間》(2011)、《親子36計》(2010)、《異考錄:一個作家的玩物壯志論》(2009)、《長大前的練習曲:給少年五十堂人生成長課》(2007)、《丈夫的祕密基地》(2006)、《與海豚交談的男孩》(2005)、《怪鞋先生來喝茶》(2003)等書。合著作品有張老師文化圖書《偷時間的人》(1989)、《走出生命的幽谷》(1989、2005)等。
呂政達文字簡潔流暢,題材多元,其兒童文學風格平易;散文貼近生活,文筆洗練;小說情韻雋永,哲思深刻。豐富的創作、論述,充滿其對心靈、家庭、教育等議題的深切關注,將心理學專業融於嫻熟的文筆之中,筆鋒直指議題,情感流露,觸動人心,發人深省。
原著名稱(中文): | 〈諸神的黃昏〉 |
---|---|
原著名稱(英文): | Twilight of the Gods |
發表年: | 2004 |
選集名稱: | 《孤寂星球,熱鬧人間》 |
作家: | 呂政達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11 |
ISBN: | 9789866281112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uniqueroute.com/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