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張日郡
相關文獻記載,佛教約在明清時期傳入臺灣,對臺灣文化影響深遠。如今許多關乎佛教的故事、名詞及義理早已深植臺灣人民心中,而闡揚佛教思想之團體組織也遍布各地。書名中的「地藏菩薩」一名,乃出自佛教經典《地藏十輪經》:「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一語,以喻菩薩猶如大地,既平等涵養眾生萬物,亦蘊藏無量寶藏,供養眾生萬物。而《地藏菩薩本願經》又稱佛門孝經,東年藉此以為書名,除了將地藏菩薩大孝、大願的形象,及「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之精神,融攝於小說情節之外,更欲彰顯出主角自我領悟之過程。
《地藏菩薩本願寺》訴說主角李立因過失殺人而坐牢,入獄期間,他的母親帶著贖罪的心情,挨家挨戶尋訪死者家人,向其致歉,並立下遺囑,希望李立出獄後能藉由淨月法師的安排,前往觀音山本願寺鑿壁刻佛,藉以澄慮反省自己的罪孽。小說藉由那些白天黑夜、睡睡醒醒、回憶現實、生生死死的交錯描寫,傳達出李立出獄後的無助、失志及迷惘,而童年玩伴胡陵玉的出現,不管是精神或肉體上的,都成為救贖李立的一根浮木,然而這浮木只是過渡,李立終究還是得找到自己。
身為知識分子,李立強烈的道德感,果真能幫助他認識自己的心靈與現實的生活嗎?他所自以為的正義,從結果來看,其實只不過是另一種偏執與瘋狂的暴力,不僅傷害了無辜的人,也使得自己「自陷於地獄」之中。如何將世俗的知識轉變為悟道的智慧,就李立而言,似乎便是「反求諸己」了,唯有切身體會到「這有限的真實才是我自己永恆的道場」,認清自己的種種「傲慢」,放棄「偏執」,並願意「盡我一己的本分和本願」,才有解脫之契機,得以走出自陷的地獄。
縱使李立在小說的結尾時得到自力救贖的契機,然而作家更關心的其實是尚未找到自已、隨波逐流之人。小說藉由重視純真的發心、不重排場的淨月法師,與重排場、重宣傳、充滿功利色彩的自在活佛對比,兩者的修行方式形成強烈的差異,然而後者卻能擁有像潮水流匯的信眾。那麼,他們又該怎麼粉碎自己的地獄?也許,是成為東年的讀者,在閱讀《地藏菩薩本願寺》的途中,驚覺到自身竟也是「潮水」的一部份的那時。
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張日郡
東年(1950-),本名陳順賢,基隆人。曾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國際作家工作坊」(Writers' Workshop)。曾任聯經出版社副總經理兼副總編輯(1977-2005)、《歷史月刊》總編輯(2003-2009)、歷史智庫出版公司社長(2005-2009)、桃園縣忠烈祠文化館執行長(2006-2010)。現任聯合文學社務顧問、新北市大河文化協會理事長、臺灣歷史文化生活影像再造協會理事長。
東年自1971年開始創作,迄今已逾40年,除了擔任桃園縣忠烈祠文化館執行長期間,出版的《桃園縣忠烈祠文史導覽手冊(共五冊)》(2007)之外,創作大抵以小說為主。作品曾獲《聯合報》及《中國時報》小說獎。
早期出版短篇小說如《落雨的小鎮》(1977)、《大火》(1979)、《去年冬天》(1983),第一本長篇小說《失蹤的太平洋三號》(1985)被譽為中國及臺灣海洋文學的先驅,其後創作大致趨向長篇,如《模範市民》(1988),1990年代起發表《初旅》(1992)、《地藏菩薩本願寺》(1994)、《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及原始教義》(1996)、《愛的饗宴》(2000)等,以童稚天真之眼光來凸顯現實世界的陰暗,更取徑佛學及西洋哲學思想,探索人的生死情愛,進而參透生命恆久存在之虛無與痛苦。
東年近年更發展出臺灣歷史的大敘述小說,相繼出版長篇小說「愚人國」三部曲:《城市微光》(2013)、《愚人國》(2013)、《美好時光》(2014),主要延續長篇小說《再會福爾摩莎》(1998)及散文集《給福爾摩莎寫信》(2005)等作品中對臺灣人、事、物的關懷。「愚人國」三部曲根植於臺灣的歷史發展脈絡,寫出現代人生活的現實處境,展現東年所欲建構的臺灣庶民生活圖像,足見作家的生命關懷與對臺灣深切的情感。
原著名稱(中文): | 《地藏菩薩本願寺》 |
---|---|
原著名稱(英文): | Temple of the Vow of the Ksitigarbha Earth-store Bodhisattava |
發表年: | 1994 |
選集名稱: | 《地藏菩薩本願寺》 |
作家: | 東年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長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94 |
ISBN: | 9789575220952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unitas.udngroup.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