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生 吳俊霖
〈菩提樹下〉
誰是心裡藏著鏡子的人呢?
誰肯赤著腳踏過他底一生呢?
所有的眼都給眼矇住了
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
在菩提樹下。一個只有半個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以嘆息回答
那欲自高處沉沉俯向他的蔚藍
是的,這兒已經有人坐過!
草色凝碧。縱使在冬季
縱使結趺者底跫音已遠逝
你依然有枕著萬籟
與風月底背面相對密談的欣喜
坐斷幾個春天?
又坐熟多少夏日?
當你來時,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後,雪既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年的今夜
當第一顆流星騞然重明
你乃驚見:
雪還是雪,你還是你
雖然結趺者底跫音已遠逝
唯草色凝碧。
作者謹按:
佛於菩提樹下,夜觀流星,成無上正覺。
〈菩提樹下〉選自周夢蝶1965年出版的詩集《還魂草》,周夢蝶被稱作「詩壇苦行僧」,一生多遭逢坎坷,這些經歷使他更專注於詩作中凝視死亡與病苦;習佛之後,各種典故、佛理、佛語也成為創作時的資材,並影響其看待生命的角度與方式。細讀此詩,可發現詩人於其中化用了幾個重要佛教典故,一是詩人於詩作最後所下之按語:「佛於菩提樹下,夜觀流星,成無上正覺。」為整首詩的思想義涵提示了背景,同時亦點明了詩之主旨即為「悟道之歷程」。詩中的「你」指的不僅僅是佛教的創始者悉達多(Siddhrtha Gautama),亦指涉著所有企求圓滿覺悟的求道者。
佛教的創始者悉達多,原為印度迦毗羅國釋迦族王子,因於一次偶然的機緣之下,對人於經歷生、老、病、死時所產生的種種痛苦感到疑惑,隨後出家苦行達六年之久,未能得到解脫,知道苦行也許不是尋找答案的最佳方式,遂至尼連禪河,清洗了身上積累六年的污垢,步行至一株菩提樹下靜坐,發誓自己若無法覺悟一切真理,就不起身。直到第七日,天將破曉之際,悉達多看見天邊有一顆流星劃過天空,於剎那豁然覺悟一切真理,始而得道,此即是〈菩提樹下〉一詩典故的來源。
周夢蝶於起首以兩個詰問「誰是心裡藏著鏡子的人呢?╱誰肯赤著腳踏過他底一生呢?」,問誰心如明鏡,能照見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所雜融交起的種種意念與變化;問誰能堅穩、踏實,而能以無有罣礙的「赤腳」去追尋生命的真義。第三句「所有的眼都給眼給矇住了」,指明人類因受限於生理之眼,觀察到僅是事物的色相(表象),但執著於彼,便無法洞悉事物的本質,故其後再問:「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火」與「雪」看似矛盾,實則是藉禪宗在問答上「出語盡雙」的對比修辭,來破除求道者心識的執著,並昭示一切對立實是相依相生,無論「火」或「雪」,都是肇因於各種條件(因緣)聚合而成,修行者應把握事物之本質。
詩作三、四兩段暗摹借宋代清原惟信禪師的悟道之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箇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在詩中以「雪是雪,你是你」、「雪既非雪,你亦非你」、「雪還是雪,你還是你」表現出「有我」、「無我」及物我合一交融的「真我」三境界,比況求道者在不同證道階段,面對外在景物時,所起的心境變化。
詩中「結趺者底跫音已遠逝」一句曾出現兩次,悉達多在菩提樹下結趺盤膝而坐,終至悟道成正覺;後世修行者亦常採取此坐姿,靜坐修行。此外「草色凝碧」亦出現於中段與末段,求道者的心若能夠通徹無礙,即能「不隨境轉」,與外在的「雪景」相比,此「草色」正好表現出心中活活潑潑的生機。〈菩提樹下〉一詩不僅是一種寧靜的孤絕,更展現出詩人禪思的轉化與昇華,更可見其自在、圓滿的生命觀照。
文/趙筱蓓
周夢蝶(1920-2014),本名周起述,出生於中國河南淅川。15歲時讀《莊子》的〈齊物論〉,因為喜歡其中莊周夢蝶的寓意,所以為自己取了「夢蝶」筆名,而「蝶」也常成為他詩中常用的意象。周夢蝶的祖父是晚清的秀才,父親早逝,而由母親養大。因家境清貧,初中畢即輟學,任圖書管理員及小學教員各一年。1947年進入宛西鄉村師範學校,隨後參加青年軍,並隨之來臺,直至1956年退伍。
1959年起,周夢蝶在臺北市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館」附近擺書攤維生,專賣詩集等純文學作品,當時不少自費出版的書和賣不出去的雜誌,都是交給周夢蝶代銷,所以吸引了許多嚮往文學的青年男女佇足在他的書攤前,成為1960-1970年代臺北重要的文化街景之一。周夢蝶亦在此時認識了覃子豪、余光中等文壇詩人,加入「藍星詩社」,並於1959年由藍星詩社為他出版第一本詩集《孤獨國》,奠定了詩人地位。1965年,周夢蝶再出版第二本詩集《還魂草》,深獲好評。
1980年,周夢蝶因胃疾而結束擺書攤賣書的工作,後因衰病,長年蟄居新店五峰山下,半日讀書,半日靜坐。在30年的沈潛後,於2002年以《約會》及《十三朵白菊花》兩本的新作重回文壇。2014年5月1日病逝於新店慈濟醫院,享壽94歲。
長期鑽研佛經的周夢蝶,經常將佛理容入其創作中,呈現出詩思與禪意的結合,而為其詩作的重要特質,再者,其人將對時間、生命、死亡的思索,展現於大量的用典、悖論與黑色修辭法之中,則更烘托出苦澀沉重的詩作風格,獨具特色。1997年曾獲第一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桂冠文學類」獎章,2011年亦獲中國文藝協會(臺灣)「榮譽文藝獎章」。同年,由陳傳興導演拍攝的「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化城再來人》在臺上映,揭露了作家晚年的寫實生活。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6112
原著名稱(中文): | 〈菩提樹下〉 |
---|---|
原著名稱(英文): | Under the Bodhi Tree |
發表年: | 1965 |
選集名稱: | 《周夢蝶詩文集 孤獨國/還魂草/風耳樓逸稿》 |
作家: | 周夢蝶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Robert Fox(費儒伯) |
文類: | 詩 |
出版社: | 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11 |
ISBN: | 9789866377358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sudu.cc/front/bin/home.phtml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