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應鳳凰
〈升〉這篇大約一萬字的短篇小說,寫的是一位機械廠底層工人,費心費力從「臨時工」努力攀爬「正式工」的艱辛過程。題目單只一個「升」字,但傳達給讀者的主題訊息,卻是「升的困難」。資深木工林天明苦苦地冀望能夠「升等」──他要的僅僅是非常起碼的「正式工」職位,卻屢受刁難。可憐他停留在薪水極低,工作又加倍辛勞的「臨時工」底層職位上已有16年。為了這次升等,他拚盡全力,也幾乎到了成功的邊緣,結局卻是出人意料的慘敗,小說最後以悲劇收場。
故事是從工人主角得到升等消息,正高興地逢人送菸請客的「工作現場」拉開序幕。從現場同事對他的調侃取笑,開啟主角一連串內心反應與日常生活回憶。正是透過主角一再回憶、回溯的過程,情節往前推進,讀者一步步認識到主角周圍兩個生活面:一是他的家庭生活,二是他的工作環境,也揭示底層工人背後整個不合理的升遷制度。
男主角家中有五個小孩,薪資不足以養活一家七口,妻子只得外出打工,在工地辛苦幫人磨鐵鏽。由於兩人同時工作,一堆小孩缺人照顧還發生車禍。而男主角工作環境又是如何?光是認真工作,技術好是升不上的,反被人輕視為「憨牛一條」,不願做的事全推給你做。那些不做事會送禮的人卻很快升上正式工;他工作16年來已換過兩任課長,他們作風不變。下面的班長、領班皆上行下效,「要黑大家一起黑」。38歲的林正明雖天天希望升等,能過好一點的生活。可惜他運氣不佳,單位裡臨時工太多,升等機會少,且碰上壞主管。16年來他參加八次考試都失敗,因為沒錢送禮。考試原是「形式」,主管有權按他們高興給分,總之,升等考試要升誰已是內定的。
小說敘事過程亦呈現底層工人與管理階層之間,明顯的「階級差異」。首先是總管理師一家,心安理得將林天明當僕役支使:從讓他釘花屋蓋涼棚,到派他中午去學校把小孩接回家。其次是升等消息傳開後,男主角依慣例,到總管理師家裡送禮的一幕。送禮的錢是幾番周折辛苦借來的,週日仔細備足禮物,看到轎車停大門口還不敢進去,在門外徘徊幾小時,直等總管理師開車離開才敢進門交給他太太。誰知這一番努力,結果是弄巧成拙──可能錢放太少,竟連帶禮物一起被退回課長辦公室。小說高潮在結尾,當課長找他來,當面打碎他的升等夢。這時他「一口氣逆上來」,碰一聲,暈死在地上。這篇小說如果可以加個副標題,該是:「底層工人的悲歌」吧?
文╱徐秀慧
楊青矗(1940-),出生於臺南七股,本名楊和雄。11歲時遷居高雄,1961年,在煉油廠消防隊工作的父親於一場救火行動中殉職,20歲出頭的他與母親共同扛起家計,在西服店、女裝店半工半讀,也在工廠做過十幾年的事務管理。豐富的工作經歷,使他在日後的寫作中映現著勞工的心聲。
楊青矗的文學之路並不順遂,真正廣受文壇矚目的作品是1969年發表的小說〈在室男〉;描述一裁縫學徒的初次性經驗,在戒嚴時期的臺灣社會引起騷動。日後,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的風潮興起時,〈在室男〉也於1984年8月在戲院上映。
此後,楊青矗成為知名作家。作品以1975年為界,前期小說題材多樣,舉凡農業沒落、迷信、愛情遊戲、孤獨、寂寞或姦情等都是筆下主題,重要作品有〈血流〉(1965)、〈石女〉(1966)、〈成龍之後〉(1967)等,描寫各階層的人物,如:葬儀社的土公仔、清潔工、計程車司機、商人與企業家等,大抵以「小人物」為主。後期則充滿為工人請命的意圖,大量以政治與社會批判為主題,替飽受惡劣工作環境之苦及諸多不公待遇的工人作見證,期望透過文學改善他們的處境。《工廠人》(1975)、《廠煙下》(1978)、《工廠女兒圈》(1978)等工人小說即此時期的創作,他也因此以「工人作家」聞名,奠定了在臺灣文學中的地位與成就。
後期的楊青矗認為「文學」與「政治」是一條路的起點和終點,作家於文學領域裡提出問題後,需在政治領域裡實踐,因此開始積極參與選舉。1979年因美麗島事件入獄,1983年出獄後對政治依然熱中,並從事出版事業,致力於推動臺語文教育與字典的編纂。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89
原著名稱(中文): | 〈升〉 |
---|---|
原著名稱(英文): | Promotion |
發表年: | 1971 |
選集名稱: | 《工廠人》 |
作家: | 楊青矗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遠景出版社 |
出版年: | 1991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vistaread.com/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遠景出版社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