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溫席昕
隨著臺灣經濟起飛,1960到1970年代以降的臺灣農村,也在產業與人口結構上面臨了驟變,不只是農村人口大量往都市移動,農業活動的縮限,也讓以農為本的傳統文化與農村景緻因之變貌。楊富閔的短篇小說〈逼逼〉,即是建立在這樣的背景脈絡之中,試圖藉由主角水涼阿嬤一趟歸返娘家的報喪之旅,描繪出看似凋零中的農村人、事、物,如何在時代變遷中融會傳統與現代,嶄露農村性與包容性,並且更進一步的,也在故事情節中突顯了臺灣農村女性堅毅不屈的草根形象。
寫作於2008年八八風災期間的〈逼逼〉,是楊富閔獲得第五屆林榮三文學獎(2009)首獎的短篇小說作品,後收入作品集《花甲男孩》(2010)。在這本小說集中,楊富閔透過一次次的生死關頭,細緻且寫實的描繪了許多現代臺灣社會所面臨的現狀與課題,包括前述的鄉村人口老化,乃至於隔代教養、外籍勞工、配偶以及新移民之子(在書中稱「新臺灣之子」),再者,亦有詐騙仙人跳、廣播賣藥等現代常見的社會議題。雖說是「社會」議題,但這卻都是故事主角們「個人」所面臨的種種窘境,於是,在醫院、宮廟、田埂、三合院等場景之間轉換,作者引導著讀者管窺人性幽微之處,重新思考愛情、親情、故鄉與信仰之於個人的意義。
在這樣的理解下,〈逼逼〉一文或可視為《花甲男孩》全書之縮影,然而題名的〈逼逼〉所指為何呢?在小說中,「逼逼」是風流倜儻的讀冊阿公人生最後的一個外遇對象,然當來自中國的「逼逼」騙走阿公鉅款之時,「逼逼」不僅將讀冊阿公的生命給「逼」向了盡頭,也「逼」去了水涼阿嬤的退休生活。於此之外,阿公「不吃了」正逼近鬼月,而阿嬤一路騎乘單車的返家報喪,亦受路上行車者喇叭聲「逼逼」所逼迫,於是「逼逼」聲響,遂成為了推動全文的重要隱喻,更貼切的突顯水涼阿嬤「單親又單身」的無奈。再者,作者更巧妙的運用「逼逼」一語,在「逼迫」之外,也拉近了小孫子與阿嬤之間的距離。小孫子使用GPS系統,在「逼逼」聲響中監控(伴隨)阿嬤返鄉的步伐,而祖孫二人以簡訊聯繫,亦是「逼逼」作響。
楊富閔以靈活的語言表現,生動的呈現臺灣現實社會中雜燴的多元面貌,而情節與敘事的嘈雜熱鬧,反襯出隔代祖孫的寂寞。儘管父母輩不在場,嬤孫相扶持的景象卻像一首浪漫而溫暖的詩,帶領讀者直視社會眾象,進而立足於鄉土之上反思己身。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溫席昕
楊富閔(1987-),臺南縣大內鄉人,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大學期間開啟文學創作之因緣,此後創作小說與散文作品,獲打狗文學獎、南瀛文學獎、玉山文學獎、吳濁流文藝獎、全國臺灣文學營創作獎小說首獎、第五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等獎項之肯定,作品並數度入選《九十七年度小說選》、《九十八年度小說選》、《天下小說選(1970-2010)》、《一〇〇年度散文選》、《一〇二年度散文選》等。
2010年輯有短篇小說集《花甲男孩》,隔年入圍「第35屆金鼎獎」、「2011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等,廣受好評。此後寫作《自由時報》「鬥鬧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印刻文學生活誌》「好野人誌」等專欄,2013年出版散文集《為阿嬤做傻事──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1》、《我的媽媽欠栽培──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2》,《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兩冊亦入圍「2014臺北國際書展大獎」。2014年出版《休書:我的臺南戶外寫作生活》,以戶外生活為題,這本搭配著一幅幅相片的散文集,帶領讀者深入臺南的同時,更能貼近作家的思維。
擅長從臺灣鄉村風光與傳統民俗活動帶領讀者反思現代的楊富閔,敏銳地洞察了許多幽微的情緒,透過細膩而流暢的文字與生動的語言轉換,使得作品裡洋溢著溫馨與感動,情感真摯,足見筆力雄厚。再者,其將網路語彙、廣告文宣以及充斥你我周遭的眾多通俗文化嫁接於饒富詩意的文筆之中,儼然已超脫了自日治時期以降的「鄉土文學」傳統,而將「鄉土」解放於更寬廣的視域當中。
原著名稱(中文): | 〈逼逼〉 |
---|---|
原著名稱(英文): | Bibi |
發表年: | 2008 |
選集名稱: | 《花甲男孩》 |
作家: | 楊富閔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10 |
ISBN: | 9789574446896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chiuko.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