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應鳳凰
〈上下南北〉在臺北《幼獅文藝》刊出的1972年,正好是許達然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的最後一年,這時候他已有兩本暢銷散文集在臺灣出版。
本文一開頭即能看出這是「一段旅程」──作者正搭乘「高架電車」,地點在「芝加哥」城。他和其他乘客擠在車裡面,「速度很快,聲音很大」。文章顯示:這是他在電車上,看著車裡車外的「現場紀錄」。讀者無形中會透過作者的眼睛,跟著他一起觀看世界。從車裡向外看,車窗外是芝加哥城郊,高高低低,連接著的公寓、高樓、教堂、墳場。但作者不只看到建築物的空間表象,他還注意到生存其間的人群,注意到他們臉上的「失望、憤怒與掙扎」。
作者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更懷著一顆柔軟的心。他從車裡看到車外,從高樓看到底層人民。他又注意到社會的「階級差異」,既看到高層的優越,也感受底層的悲傷。他對作家的職業想像,顯示於文章結尾──認為寫小說的人能讀到「人間的苦難」。
許達然散文藝術,顯現在他獨到的修辭技巧。他善用「雙關語」:例如描繪車外建築風景時,他說:「較高的是銀行,有錢似乎就較高了。」高字一語雙關。也善用「疊字」以及「重複疊句」的修辭方法:例如描寫住鐵軌兩旁破屋的貧民,「看不到湖」,就看到「公寓高高,陰影長長」,疊字修辭只用很少的漢字,便達到很高的感染效果。他更採用「疊句」修辭法,如形容貧民階級「看到電車上的人坐著不看他們,冷漠而過;聽到電車叫著不聽他們,冷漠而過。」四句中有兩句重複「冷漠而過」,點出貧民所面對的社會,是一個冷酷的社會。
除了冷漠,他們也生存在一個吵鬧的社會。
文章最後兩行描寫車子開動,他「沒聽到人的回答,就聽到車轟轟轟,滾滾滾」。此處不僅運用「三疊字」修辭,更利用漢字「字音與字形」的特點,達到「聲音與畫面」同時並出的特殊效果。「轟」字三連續,除了代表電車開動時的「噪音」,在字形上,本身一個字就有「三部車」。而三疊字連續出現,畫面上即形成電車的「九節車廂」。後面「滾」字效果相同──同樣具有雙層意思,一層是車輪「滾動」的滾,電車車輪本是連接的。另一層則是中文口語裡「滾蛋」(走開)的意思。作者感受到「這裡不是我生長的地方」,自己終究是不受歡迎的「外來者」。回到題目的〈上下南北〉:電車是從北往南開的,「南北」具備地理因素;而「上下」既是上車與下車,車內與車外的觀察,就主題而言,也是上層階級與底層階級在城市的明顯對比,作者的人道關懷是十分明顯的。
文╱應鳳凰
許達然(1940-),出生於臺南,本名許文雄。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後,1965年獲獎學金赴美國完成哈佛大學碩士、芝加哥大學史學博士學位,1970年赴英國牛津大學研究。1969年起,任教於美國西北大學亞非系,2003年6月以榮譽教授退休,專心著書寫作。2007年起返回母校東海歷史系任講座教授。
許達然專攻史學與社會學,一手寫學術論文,一手致力於散文創作,偶爾也寫詩,各方面都有可觀的成績。文學生涯起步甚早,中學時代即開始寫作,1961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含淚的微笑》時才21歲,還是歷史系的大學生。1965年出版第二本散文集《遠方》,同年獲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第一屆青年文藝散文獎。陸續出版散文集:《土》(1979)、《水邊》(1984)、《人行道》(1985)、《防風林》(1986)、《懷念的風景》(1997)、《許達然散文精選集》(2011)等。1998年獲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2001年獲吳三連文學獎。
早期作品側重個人的青春抒懷,1970年代散文創作大半超越個人抒情,關懷更廣袤的臺灣土地與人民。他認為:「作品發表就是社會行為」,甚至主張:「僅寫無關人群的,不是自瀆就是自私。」許達然的散文排除空靈和無病呻吟,文字凝鍊、意象豐富,把土地、自然和庶民生活的細節交錯融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個人風格。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78
原著名稱(中文): | 〈上下南北〉 |
---|---|
原著名稱(英文): | North to South |
發表年: | 1972 |
選集名稱: | 《土》 |
作家: | 許達然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遠景出版社 |
出版年: | 1979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vistaread.com/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遠景出版社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