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紀大偉
邱妙津的代表作是再現女同性戀者的長篇小說《鱷魚手記》(1994)和《蒙馬特遺書》(1995)。但在這兩者出版之前,她就發表了短篇小說〈柏拉圖之髮〉(1990),已經探討了女同性戀者如何在主流社會倖存的問題。小說主人翁是個三十多歲小說家(邱妙津作品的主角經常是作家),為了收集寫作素材, 開始研究夜生活。作家跟一名二十多歲的妓女簽約,希望藉著跟妓女同居而深入了解夜生活經濟。兩人日久生情,卻不敢發生肉體關係。妓女會在夜裡出去接男客做生意,而作家只能嫉妒地守在家。小說結尾才宣布:原來主人翁作家也是女性。作家和妓女都覺得女人之間的肉體接觸是極大的禁忌。
在同志文學大量面世之前,某些文學作品採用驚嚇讀者的策略:這些作品呈現看似一男一女的組合,然後在壓軸時刻宣布這對男女角色其實是兩個同性的人。〈柏拉圖之髮〉也採用了這種策略。時至今日,這種老把戲已經行不通了。
這片小說的結局是絕望的:小說家難以面對自己渴望的女女激情,也無法面對忽男忽女的自己。作者邱妙津本人經歷過解嚴後的學生運動,但是還沒有接觸到稍晚出現的同志人權街頭運動。或許正因為如此,她的作品雖然寫了女同性戀者,但這些女同性戀者似乎只能不斷否定自己、似乎無法想像女同性戀的未來。
小說題目標舉的「髮」至少有三個意義。一,髪是戀物癖的典型信物/性物;二,髪的長短標示了人的性別:短髮為男,長髮為女;三、髪在這篇小說中是肉慾的代表,跟理智相反。因此,小說主人翁雖然不斷理智地要求自己壓抑對於妓女的欲望,但是她的頭髮卻會不聽理智使喚,豎起來,朝向妓女的方向撲飛。
小說題目的另一個關鍵詞「柏拉圖」可能代表「柏拉圖之愛」。「柏拉圖之愛」被詮釋為「精神之愛(而非肉體之愛)」,但在臺灣常被解讀為「同性戀」的隱語。「柏拉圖」也可以讀作「哲學家柏拉圖的立場」:柏拉圖認為表相是劣等的,卻被俗人廣泛接受;而表相之下的真相是高貴的,卻只有智者珍視,被俗人拒斥。邱妙津作品持續表露貶斥表相、珍視真相的態度。
文/許劍橋
邱妙津(1969-1995)。1991年臺灣大學心理系畢業,1992年留學法國,1994年進入巴黎第八大學(Université Paris 8)心理系臨床組,隔年6月在巴黎自殺身亡,得年26歲。
邱妙津大學時即以創作受到文壇注意:〈囚徒〉獲中央日報短篇小說獎、〈寂寞的群眾〉則獲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新人獎。而其做為當代臺灣女同志文學經典的長篇小說《鱷魚手記》,卻是在邱妙津驟逝的消息傳來後才引起廣泛討論,並於同年獲得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最深具意義的是,書中的「拉子」、「鱷魚」用語成為臺灣女同志自我代稱,生命和作品相互印證、延展的姿態,讓論者朱偉誠稱她是「由作品也由作家的生命共同摶成的傳奇」;甚至1997年邱妙津還獲票選為女同志夢中情人榜首,印證了邱妙津的小說給予女同志讀者認同的文本,小說中「現身」的女同志成了現實中同志主體的認同對象,建立起臺灣女同志特殊的文化脈絡。
邱妙津的小說裡,可閱讀到女同志次文化中的T/婆風格,也因此陷溺在尋求認同座標位置的困境裡,無盡的徘徊。像〈柏拉圖之髮〉的女小說家「體內那些睡眠且分散的陽剛分子集中在一起」、《鱷魚手記》的拉子「撕露陽性的肉體」,便一再地以自己的身體抵抗僵化的性別╱性取向,最後而萌生「沒資格」愛女人的宿命悲劇。這樣的辯證,也在臨終前最後的作品、死後出版的《蒙馬特遺書》中紀實了此種生命樣態的危機,最後以身殉來證成。在過世12年後,作家友人賴香吟將她大學與留法時期的日記整理出版,並且認為:在此私密的書寫領域裡,可以瞥見她創作的原生雛形,也得以理解她「宛若火山的心靈世界」。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650
原著名稱(中文): | 〈柏拉圖之髪〉 |
---|---|
原著名稱(英文): | Platonic Hair |
發表年: | 1990 |
選集名稱: | 《鬼的狂歡》 |
作家: | 邱妙津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胡守芳(Shou-Fang Hu-Moore)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91 |
ISBN: | 9575221451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unitas.udngroup.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uhpress.hawaii.edu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