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紀大偉
在戒嚴時代,男同性戀者在臺灣的社交空間有限,往往只能在黑夜裡的公園結交新朋友。臺灣最有名的這種空間就是臺北新公園(現為二二八和平公園)。國內外讀者主要透過白先勇的小說認識新公園:他的短篇小說〈寂寞的十七歲〉,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以及長篇小說《孽子》都將新公園當作主要舞台。
一般認為,〈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一文等於是《孽子》這部巨作的熱身練習。其他作家提到新公園時,常將園中的同性戀者寫成肉慾焚身的孤魂野鬼;但是白先勇大致採用接納異己的筆觸描寫公園內的同性戀,對這些社會邊緣人表示同情。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中,一批同性戀男孩聚在新公園內,自稱隸屬「祭春教」,並且把一個本來在中國當過導演的同性戀老人奉為「教主」。「教主」這個頭銜極具諷刺,因為這個老人孤苦伶仃,各方面都無法作主。這些祭春教徒似乎並不害怕主流社會的異樣眼光,反而不吝炫耀青春肉體。其中某個原住民男孩「原始人是個又黑又野的大孩子,渾身的小肌肉塊子,他奔放的飛躍著,那一雙山地人的大眼睛,在他臉上滾動得像兩團黑火。」這篇小說是最早標示原住民同性戀的文學文本之一。這些社會邊緣人的弱勢至少包括下列數點:一、種族弱勢(其中某些原住民在漢人社會被物化、被性化);二、情慾弱勢(同性戀情慾不見容於主流社會);三、經濟弱勢(他們貧窮、無業;有些身心障礙的少年從事性工作來維生)。
白先勇作品經常出現「青春崇拜」這種態度。祭春的「春」可解做「春情,發春」,也可解為「青春」。白先勇的〈月夢〉(1960)、〈青春〉(1961)、《孽子》等等都凸顯了崇拜青春的衰老長者:他們以追求青春之名、行憐愛同性之實。〈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的教主就是因為青春崇拜,在中國和臺北都吃盡苦頭:他在中國力捧的明星紅顏而薄命, 意志消沉之餘在臺北追逐美少年而被捕。在比較保守的年代,評論者可以避免直接談論這篇小說中的同性戀,改而談論文中的青春崇拜──青春崇拜很容易變成遮蔽同性戀的保護色。
文/江寶釵
白先勇(1937-),生於廣西桂林,1952年隨父親白崇禧移居臺灣。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小說創作班碩士。1965年始任教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1994年退休後,積極投入崑曲的保存與傳承,創作《青春版牡丹亭》等。
1958年就讀臺灣大學外文系期間,在外文系教授夏濟安辦的《文學雜誌》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其後的1960年與同學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開啟臺灣現代主義寫作風潮,而白先勇早年作品亦多發表於此。此後,陸續出版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樹猶如此》等,筆耕不輟,近年則致力於父親白崇禧傳記寫作,出版有《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療傷與止痛: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等。
白先勇最重要的創作文類是小說,而他也是最早將同性戀關懷表諸小說者。再者,小說中流亡的「臺北人」、「紐約客」、「孽子」等,他們的處境,其實可以引證為對個人生命與時代環境的認知,以及他所書寫的省外人士的集體命運。但白先勇所體念的人際關係因為時空阻隔無法溝通所產生的失落感,以及伴隨而來的寂寞,是中國式的,並不是西方存在主義式的絕緣體的寂寞。這種寂寞,中國文學傳統以君臣關係為表徵,在白先勇就是父子,而他個人念茲在茲的即是「孽子」意識。
白先勇傑出的文學創作,不僅深受華文讀者喜愛,外譯數量亦豐。此外,多部小說改編為影劇作品,如《孽子》、《孤戀花》、《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尹雪艷》等,足見其人文學地位之不凡。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46
原著名稱(中文): |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 |
---|---|
原著名稱(英文): | A Sky Full of Bright, Twinkling Stars |
發表年: | 1969 |
選集名稱: | 《臺北人》 |
作家: | 白先勇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葉佩霞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爾雅出版社 |
出版年: | 1969 |
ISBN: | 9579159882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elitebooks.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爾雅出版社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25881352481&cate=156&sub=221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誠品網路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