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王慧婷
臺灣的原住民族並沒有發展出文字,而是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長久以來累積的歷史、文化與知識。如此以口頭創作、傳播的體裁,稱為「口傳文學」。自古至今,隨著時空的變遷,臺灣的原住民雖曾發生過無數的事件,但關於族群的興亡與遷徙、祖先的情志與智慧,皆透過口傳的方式輾轉傳述,其內容表現了祖先的情感、思想與對萬物的想像,更有以祖先傳述的神話傳說來教諭後人的意涵。直到今日,由於族語的快速流失,造成了原住民族口傳文學的式微,甚至有瀕臨斷絕的危機。有志者遂開始將口傳內容書寫成為文字,期使後代可從文字來認識自己的母體文化。而〈巴里的紅眼睛〉,便是由排灣族作家亞榮隆‧撒可努依排灣族部落流傳的神話傳說,所紀錄而成的口傳作品。
過去,排灣族部落的周圍總是種植著檳榔樹,檳榔也是日常生活、婚嫁禮聘以及祭儀當中不可或缺的禮品或祭物。檳榔為什麼那麼這麼重要?檳榔樹又是從哪裡來?透過〈巴里的紅眼睛〉,可以了解排灣族祖先對萬物自然源起的解釋,以及長久以來排灣族人與自然環境、動植物間締結的親密感與豐富的想像力。
傳說的內容極富象徵意義:少年巴里因為擁有一雙能使人致死的紅眼睛而受到眾人的排斥,一直過著孤獨的生活。雖然保浪的出現讓巴里短暫的享受到與部落族人的相處時光,但悲劇仍不免發生了:土蜂取走巴里眼睛上的竹膜,使得巴里的眼光誤殺了孩童,引發族人的指責與恐懼。這也迫使巴里再次離群索居,隱居後山,但最後卻遭敵人砍去了頭顱。巴里並未因此而責怪族人,反而在死去後化作檳榔樹,如同生前一般,守護著部落。
故事之中,無論是巴里守護部落的堅定與寬容的胸襟、保浪的純真和對待朋友真摯的心意、保浪奶奶的智慧之語,或者部落裡的成年人們對巴里的不信任、疏離等,都反映了排灣族對於人品、美德的認知,以及對人情世故的隱微理解。
留傳在排灣族部落的這則傳說,是排灣族對檳榔這不可或缺的作物所賦予的神聖想像。如今,部落裡的老人還是會指著遠方的檳榔樹,這樣告訴年輕人:「那是巴里的眼睛,能守護部落、看顧族人。」
文/ 劉秀美
亞榮隆‧撒可努(1972-),排灣族,出身臺東縣太麻里香蘭(Lalaulan)部落,族名Ahronglong Sakinu,漢名戴志強。曾獲2000年巫永福文學獎首獎、行政院文建會「2000年十大文學人」等;家鄉的人稱他為「夢想實現的人」。
他曾做過南迴鐵路的工人,爾後進入警察學校就讀,曾任保一警隊隊員,現任職於臺東森林警察隊,業餘從事寫作。1998年創作的第一本作品《山豬、飛鼠、撒可努》於2000年獲得巫永福文學獎首獎,質樸地寫出部落的生活與記憶。在都市擔任警察工作的他曾說:「警察是我喜歡的工作,就好像每個星期我在臺北『打獵』養家,獵人一定要喜歡自己的工作。我也喜歡寫作,但那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希望分享部落的價值。」
18歲之前,他並不會說母語,但父親所擁有的排灣族智慧與思維方式,卻發揮了潛移默化的功能,「我的父親一直告訴我,我的基因來自大自然,我們是『解讀自然的翻譯官』,我的生活範圍應該是一座山、幾座山,而不是像臺北人那樣上班下班……。」父親對他的影響深刻,2002年《走風的人》出版,這本書的副標題更是直接點出了「我的獵人父親」。
原著名稱(中文): | 〈巴里的紅眼睛〉 |
---|---|
原著名稱(英文): | Pali’s Red Eyes |
發表年: | 2002 |
選集名稱: | 《巴里的紅眼睛》 |
作家: | 亞榮隆‧撒可努 |
原著語文: | 中英對照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
文類: | 神話傳說 |
出版社: | 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13 |
ISBN: | 9789576964886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14466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14466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The “book.com.tw” Internet Bookst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