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陳秀玲
〈覆葉〉
繫棲在細枝上
沒有武裝的一葉
沒有防備的
全曝於昆蟲飢餓的侵食
任狂風摧殘
也無視於自己的萎弱
緊抓住細枝的 一點
成為翠簾遮住炎陽
成為屋頂抵擋風雨
倘若 生命是 一株樹
不是為著伸向天庭
只是為了脆弱的嫩葉快快茁長
〈覆葉〉發表於1972年,當時臺灣社會正處於高度戒嚴時期,民風思想仍相當僵固保守,女性的存在價值在於傳宗接代、相夫教子,因此婚姻是女人唯一的出路,家庭則是終其一生的歸宿。在女性意識尚未萌芽的傳統年代,女人形象通常和母親身影緊密連結,好女人的定義在於成為一位鄉里間傳頌的賢妻良母,而女性通常只有在成為母親後,她的生命才得以被看見、被重視。〈覆葉〉便是一首相當貼合70年代傳統女性形象的詩作,女詩人從為人母親的心情,描繪「葉」集嬌弱與堅毅於一身的複合意象,作為母親不畏艱難捍衛、呵護子女的心境投射,完全展現女人「為母則強」的天性。
全詩透過葉片懸繫在枝頭上的意象,分別從「獻身」和「守護」兩個主題,書寫母親對子女的愛。詩人帶領讀者近距離觀察一片葉子的存在,它的細梗緊緊繫住枝枒上的一點,毫無保留地完全舒展開來,曝露在終日饞食的蟲子面前任其啃蝕、委身在呼嘯來去的狂風之下隨之飄盪,隱喻母親以薄弱之軀捨身護子的無私情操,以及無視自己安危挺身而出的堅忍勇氣。小小一片葉子,在詩人筆下化身為「翠簾」和「屋頂」,為嫩芽遮蔽熾陽和抵擋風雨,象徵母親為保護子女免受傷害而展現以小搏大、以寡敵眾的堅強性格。末了,詩人將生命比喻成一株樹,其成長並不是為了昂首天地,而是守護每一片嫩葉茁壯繁茂,表達出女性生命的本質在於養兒育女,其價值在於創造綠意盎然的生機世界。
世人或許會佇足欣賞一朵嬌嫩欲滴的花,卻鮮少正眼觀察一片葉子,詩人捨棄一般用花朵喻寫女性的柔美形象,而以不起眼的葉片連結母親的天職和特性,無非是強調母愛的平凡與堅毅。女性的存在就如同葉片覆蓋住新生的嫩芽,待新芽慢慢茁長成為枝頭上的一葉,再展身成為另一頂篷蓋,繼續守護下次迸發的幼苗。這便是傳統女性的生命寫照,存在的價值不在自我成長,而是將養份與心力完全奉獻給兒女,一代守護一代,循環著如葉片般生生不息。
文/江寶釵
陳秀喜(1921-1991),新竹人,自幼為養女。受過6年日治時期公學校教育。15歲時即使用日文寫新詩、短歌及俳句,為臺灣早期女詩人。1967年參加笠詩社,1971年起擔任社長直到逝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面臨語言轉換的處境,《斗室》一書苦於兒女無法欣賞,在「與其寫一千首日文詩,不如寫一首讓下一代兒女們能看懂之中文詩」的體悟下,從36歲起習中文,1976年以中文寫詩,出版4本現代詩集,中年跨越語言再出發,其韌性於同儕女性中實屬罕見。
陳秀喜自謂「詩是我的興趣、詩是我的神、詩是我的真理。」「寫詩必須站在自己的位置,觀察周圍令你感動的事物,也要經過理性的處理。」論者指出陳秀喜的詩穿織著各種不同的愛的主題。鍾玲指出,這樣的主題創造了女性特有的所謂「母親基型」(mother:archetype)筆觸與詩風,「代表繁殖、豐收、生生不息、摯愛」。
生活與愛的信念,使得陳秀喜的詩往往採擷於日常生活瑣事,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情懷,再加上白描、口語化,易於引起共鳴。逝世後,家屬為紀念她而特設「陳秀喜詩獎」,每年於母親節頒發。著有日文短歌集《斗室》(1970),中文詩集《覆葉》(1971)、《灶》(1981)、《嶺頂靜觀》(1986)等;大野芳日譯有《陳秀喜詩集》(1975)。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63
原著名稱(中文): | 〈覆葉〉 |
---|---|
原著名稱(英文): | The Covering Leaves |
發表年: | 1972 |
選集名稱: | 《陳秀喜詩全集》 |
作家: | 陳秀喜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Robert Backus(拔苦子)、杜國清(K. C. Tu) |
文類: | 詩 |
出版社: |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年: | 2009 |
ISBN: | 9860184313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hcccb.gov.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paper-republic.org/publishers/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