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芷凡
〈母親的歷史,歷史的母親〉從尋求母親的記憶、卑南族的歷史開始,而以原住民之史終將會是臺灣歷史的母親作結。字裡行間表述對母親的欽慕之情,也關照時代的變遷,對當前臺灣矛盾的族群、認同命題,提出卑南式的觀點與針砭。
本篇散文分為六節。首節以「彷彿活在歷史之外」為題,表述母親對這忙碌、瞬息萬變的世界視若無睹,彷彿活在歷史之外。事實上,母親的安靜與安詳,正是老人家在部落歷史中活出來的姿態,而她對自己生命之講述,是一生的記憶,亦為作者拼湊卑南族歷史的依據。第二節「無悔的承諾」描繪母親始終如一的信念,如何在天主教沒落之後,堅守姨公公「既有承諾,便不可以有二心」的約定。第三節「歷史傳遞的奧秘」,敘述母親參與婦女鋤草團,在勞動當中學習耆老豐富的口述傳統,因而成為一位典型的卑南族婦女。第四節「異鄉人」筆鋒一轉,側重1950年代中期之後,部落傳統解體,母親與外界溝通的族語逐漸消逝,日語環境則受到限制,這一輩的老人家只好自閉於過往,造成他們宛如臺灣社會裡異鄉人的進退失據。第五節「誰是土地的主人」則從母親樸素、感性的角度,省思臺灣社會有關權力、利益分配的族群關係。文中指出漢人為了種種理由,從移居臺灣的先後判定誰是土地的主人,彼此之間以省籍、地域觀念進行爭執,這看在島嶼上最早的居民──原住民眼裡,實屬無謂荒謬。至於「誰是土地的主人?」母親樸素的回應,成為孫大川重新思考原住民族歷史位置的重要依據。最後,以「歷史的母親」作結,作者期待漢人能像原住民一樣,勇於遺忘,才能在仇恨之外建構自己的歷史,族群之間的交會與對話,方有可能。
孫大川追溯母親的生命歷程,娓娓道來卑南族婦女的部落歲月,這些個人的家族記憶,回應既有的歷史敘述,也呈現了作者對臺灣原住民歷史之牽掛。這些牽掛,深化了「原住民」的意涵:原住民,原本居住於此的住民,是所有故事的起點,亦為臺灣歷史的母親。
文/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芷凡
孫大川(1953-),卑南族,出身臺東縣卑南鄉下賓朗(pinaski)部落,族名Paelabang danapan,漢名孫大川。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碩士。曾擔任山海文化雜誌社總策畫與總編輯、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所長兼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系主任、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監察院副院長、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臺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筆會會長。
身為一位卑南族作家、學者,孫大川致力於臺灣原住民事務、歷史與文化的復振工作,其長年投入族群語言與文獻的整理,並推動臺灣原住民文學之創作、出版與翻譯。1993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山海文化》雙月刊,營造原住民族主體發聲、創作之平台。
著有《久久酒一次》(1991)、《山海世界:臺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2000)、《姨公公》(2003)、《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2007)、《搭蘆灣手記》(2010)等書。主編中英對照《臺灣原住民之神話與傳說》系列叢書十卷(2006)、《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小說卷、散文卷、詩歌卷、評論卷)七冊(2003)、與日本學者下村作次郎、土田滋合作,出版日譯本《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十卷(2006)。
這些「用筆來唱歌」的創作、論述,充滿作者對原住民族的關懷與深切情感。孫大川曾以「黃昏民族」定調臺灣原住民的現實處境,即使如此,仍期勉以黑暗過後、黎明將至的重生姿態,希冀自己與族人能站穩腳步,返本而開新。
原著名稱(中文): | 〈母親的歷史‧歷史的母親〉 |
---|---|
原著名稱(英文): | The History of Mother / The Mother of History |
發表年: | 1989 |
選集名稱: | 《久久酒一次》 |
作家: | 孫大川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
出版年: | 2010 |
ISBN: | 9789866245169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tivb.pixnet.net/blog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山海文化雜誌社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