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蔡旻軒
〈浪人鰺〉是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的散文作品,收錄於《冷海情深──海洋朝聖者》一書。書中以12篇散文紀錄其於原住民意識覺醒後返回蘭嶼,面臨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如何重新成為一個「人(Tao)」、活出達悟人與海洋搏鬥、共生的生命歷程。本文題旨中的「浪人鰺」,原是一種強悍的魚,對達悟族男人而言,能以自製魚槍獵捕到浪人鰺,是尊嚴也是榮耀。
作品中,夏曼.藍波安才剛返回蘭嶼,剛學會潛水、射魚,常常冒險潛海。在恪守達悟族傳統的父母眼中,於不適當的時間「獨自」進入海洋乃是一項禁忌,但他執意如此,希望藉此磨練自己在海洋生活上的技藝,洗刷被漢化的污名。
隨著年歲的累積,夏曼.藍波安坦言自己越來越「迷信」,他開始接受耆老的泛靈信仰,從充滿質疑的無神論者成為多神論的教徒;他認為海洋中的魚群明白他的心事,也開始以尊敬的心與大自然互動。一如其回憶與「浪人鰺」鬥智的過程:海底的魚群突然消失無蹤,暗示了大魚即將來臨的壓迫恐懼氣息,但他憑著第六感判斷來者應不是什麼怪物或鯊魚,而是──浪人鰺。
這尾活了至少12年、幾乎與成年男子一樣大的浪人鰺,以炯炯的目光直逼夏曼.藍波安,使他錯過了射出魚槍的最佳時機。一陣較勁之後,作家丟失了重要的獵具,徒留一身疲憊,然而,此刻他也開始自覺地思考起射殺一尾浪人鰺的意義。這次獵捕的經驗,在作品中暗示了達悟族禁忌的必要。
當作家帶著疲憊而悲傷的神情返家時,身為老海人的父親,一眼就看穿夏曼.藍波安表情背後的意義,並開始以老海人的智慧給予告誡。儘管父親口中的語言不離「惡靈」這般迷信的解釋,但是這樣的「迷信」已經成為夏曼.藍波安的信仰;他開始相信生命的經驗大於科學的驗證,並且決定依循祖先的語言過生活。「浪人鰺」事件不只寫出夏曼.藍波安對海洋的著迷與依戀,也讓吾人看見其父母親遵循著達悟傳統,代代延續的生活智慧。
文╱陳芷凡
夏曼‧藍波安(1957-),達悟族,出身臺東縣蘭嶼鄉紅頭(imorod)部落,族名Syaman Rapongan,漢名施努來。高中畢業後,拒絕保送大學,在北部工廠當學徒、打零工,卻不時憶起兒時「讀大學」的夢想,1980年進入淡江大學法文系。
1988年,臺灣的民主運動蓬勃發展,原住民的正名、環保、反核四運動風起雲湧,夏曼‧藍波安投入蘭嶼反核自救運動,第一篇發表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文章,談的是核廢料與蘭嶼的關係。1989年毅然回到蘭嶼,重新學習達悟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展開認同的兩個層次:一是自我的身分認同,一是族人檢視其「身分認同」的歷程。
回歸部落的使命,也表現在作品《八代灣的神話》(1992)對神話、傳說故事的採錄;而回歸部落的心路歷程,則在《冷海情深:海洋朝聖者》(1997)裡一覽無遺。1999年就讀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期望能以學術論述,形塑達悟族口傳文學、儀式祭儀、生命經驗的面貌,同年出版《黑色的翅膀》獲吳濁流文學獎。
夏曼‧藍波安曾任代課老師,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員,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原住民節目諮詢委員會委員,行政院蘭嶼社區總體營造委員會委員等等。這些歷練讓他從不同的角度關懷並書寫自己的部落,如《海浪的記憶》(2002)書寫自身對海洋的情感,一改前期作品的歸鄉矛盾,而以憶往筆調展現達悟族人的面容。
2005年就讀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5月底文建會獎助其「南太平洋夢想之旅」計畫,出海航行,成為首位以獨木舟橫渡南太平洋的臺灣人。
2006年12月,日本作家高樹信子遠渡重洋來到蘭嶼,近身採訪夏曼‧藍波安,展開了一場上山下海的文學之旅。其散文集《航海家的臉》(2007)、短篇小說集《老海人》(2009)等,為臺灣海洋文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面向。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19
原著名稱(中文): | 〈浪人鰺〉 |
---|---|
原著名稱(英文): | The Wanderer Shen-fish |
發表年: | 1997 |
選集名稱: | 《冷海情深》 |
作家: | 夏曼‧藍波安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Fan Pen Chen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10 |
ISBN: | 9789575228750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unitas.udngroup.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paper-republic.org/publishers/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