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林瑜馨
打若、喇嘿、山本,分別代表熟悉並且維護傳統的原住民、遠離部落定居在都市的原住民,以及一個有豐富地質生物學知識的日本人。藉由三人的對話、互動,將賽夏族的傳統文化內涵呈現在小說中。
對臺灣的原住民族而言,往山的方向走去,意味著不久後便可以回到家。然而一如小說篇名所揭示,「朝山」對打若、喇嘿、山本而言卻分屬不同意義。對打若而言,那是一條讓他與山林同為生命共同體的路;對喇嘿而言,那是一條從都市回到部落的路;對山本而言,則是一條重新認識山林的路。
小說從林務局欲配合雪霸國家公園在山裡開路起始。延聘日本的地質生物學家山本前來探勘,由當地的原住民打若以及喇嘿負責帶路,在前往三十九林班的路途中,打若及山本的互動冷淡,對話中呈現出兩人在文化知識上的落差以及對山林認識的相異,到了最後,二人卻能敞開心胸,彼此交心,理解與自然共存的思想和生活。最後在林務局的一場會議中,山本以「就讓這個山活著吧!」為結論,兩人心靈在某處相通了──山本理解賽夏族人珍惜山林的心意、尊重山林的態度,更進一步認識了這一座山。
伊替.達歐索運用傳統故事、習俗、文化內涵為素材,置放在故事的情境當中,自然而然地傳遞出賽夏族人的文化知識。正如他透過作品向山本說的:「高海拔的叢林,落葉、萌芽和開花都在同時進行,有時候傾盆大雨後,花兒會倏地綻然怒放,像春天無聲無息的翩然來到;中午,山風把枯葉和殘花吹落,又恰似秋天來臨。夜間臨終其寒徹骨,早晨清爽怡人,到下午走得汗流浹背,你說,這不像四季嗎?」打若對四季、對大然的理解方式,固然與當代知識不盡相同,這一段話卻凸顯出賽夏族的文化涵養,展現出賽夏族人對自然的理解;唯有與山林共處過後,才能明白大自然變化的奧妙。
小說精彩之處在於結尾時魔幻的情節,山本說:「有兩個黥面的勇士撲向我,翻下谷時,有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在半空中把我抱住,輕輕放在地上,我不騙人,是真的。」不論白髮老人是否指的是賽夏族人口中的「浦翁」,此橋段的安排,也許正足以表達:每一座山皆有「山神」的存在。而這亦反映了賽夏族對大自然萬物有靈的看法。
文/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林瑜馨
伊替.達歐索(1957-),賽夏族,出身苗栗縣南庄鄉巴卡散(Bakasun)部落,族名Itih a taoS,漢名根阿盛。曾祖父為南庄抗日事件的主將之一,亦為當時領導人日阿拐的親家。曾任都市原住民生活改進協會副主席、輔導員、頭目,以及賽夏文化促進會會長等。
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文學創作補助,完成約十萬多字的「賽夏族文學之路」相關系列作品。從事文學創作的伊替,作品量雖不及許多原住民族作家,如瓦歷斯‧諾幹、拓拔斯.塔瑪匹瑪,以及巴代等人,但伊替從2000年開始,在許多原住民族的文學獎項中表現亮眼。〈矮人祭〉、〈雷女〉獲得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詩歌組第二名及短篇小說組佳作,第二屆時,以〈朝山〉一文奪短篇小說組第一名殊榮,隨後的〈大自然與矮靈的對話〉、〈屋漏痕〉、〈山里人的粗活〉亦在文學獎中大放異彩。
伊替的賽夏族書寫身分,為原住民族文學增添了新風貌,豐富原住民族的書寫內涵。2008年其作品集結成《巴卡山傳說與故事》,為賽夏族的第一本詩文創作集,內容不僅收錄文學獎作品,更包含賽夏族的神話故事、傳統占卜相關文化內涵;透過書寫呈現賽夏族之傳統文化精神,伊替亦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寫當代原住民族顛沛流離的都市生活。
原著名稱(中文): | 〈朝山〉 |
---|---|
原著名稱(英文): | A Pilgrimage to The Mountains |
發表年: | 2001 |
選集名稱: | 《巴卡山傳說與故事》 |
作家: | 伊替‧達歐索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林麗君(Sylvia Li-chun Lin)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8 |
ISBN: | 9789861734422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18669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paper-republic.org/publishers/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