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陳秀玲
〈自己的天空〉內容描述一位遭逢丈夫外遇的年輕女性,面對突如其來的劇變,在離婚後積極展開自己的人生,最後成為一位情慾自主、經濟獨立的時代新女性。1980年代的臺灣社會,正值政治改革及經濟發展階段,女權運動也在此時嶄露頭角,為女性在社會上爭取更多空間;傳統婦女因而有更多機會走出家庭,擺脫以往男性中心之附屬角色。小說充份反映了當年追求「女強人」形象的時尚風潮,也細膩刻劃出女性經歷婚變後隨之而來的心情波動,以及角色轉換下引發的內心幽微情慾流動。
故事從一場家庭調解聚會開始──良三企圖將已懷孕的外遇女子接回家裡,權宜之計是暫時與靜敏分居,他特地找來兩位弟弟充當陪客,此一舉動更加突顯他的不安與心虛。靜敏當下覺得自己像個即將被驅逐的外人,淚水不聽使喚簌簌地流了下來,她想大聲斥罵丈夫的薄情寡義,但一向以夫為尊、唯命是從的她,此刻也只能以眼淚表達自己的委屈。因此當靜敏主動提出離婚要求時,在座三位男人確實極為驚訝──作者安排此一逆轉情節,無非是對男人的自以為是做出反擊和嘲諷。離婚後的靜敏先是開了一家工藝材料行,後來又到保險公司當業務員,並在期間結識某家貿易公司經理屈少節,她開始陷入戀愛的渴望,並且決定不再被動等待指令,而是主動出擊追求幸福,儘管這一回她成為的是男人的情婦。
作者運用「眼淚」巧妙地帶出靜敏心境上的轉折,第一次流淚是在丈夫宣告分居時不知所措地哭泣;第二次流淚是在小叔良七向她表白時,內心積鬱已久的複雜情緒,伴隨著憂喜參半的情慾掙扎,宣洩而出;第三次流淚則具有強烈企圖心,此時淚水不再只是情緒和示弱,而是作為女人謀取利益的最佳手段,以及誘惑男人的致命武器。故事最終結局又回到飯桌場景,此時靜敏已然是個局外人,有個女人佔據了她的男人和座位,安份沉默地守住那方寸之地,然而靜敏所站之處卻是桌周之外,一片寬敞而自由的爽朗空間。
PDF文件:袁瓊瓊〈自己的天空〉英譯全文影像(來源/中華民國筆會)
文/王鈺婷
袁瓊瓊(1950-),筆名朱陵。祖籍四川,生於新竹,1954年隨家人遷居臺南。1967年第一篇小說〈路〉,以父親逝世為題材,於校刊發表。起初以筆名朱陵寫作新詩,曾任《創作》月刊編輯,繼以散文和小說知名,1976年起專事寫作,1984年赴美參加愛荷華國際寫作班研究。
曾多次獲聯合報小說獎、散文獎及時報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紅塵心事》(1981)、《青春的天空》(1986)、《繾綣情書》(2007)等;短篇小說集《春水船》(1979)、《自己的天空》(1981)、《兩個人的事》(1983)、《滄桑》(1985)等;長篇小說《今生緣》(1988)、書評《食字癖者的札記》(2003)等。並長期參與電視及電影劇本寫作,較著者如《大城小調》、《紅男綠女》、《家和萬事興》等,皆膾炙人口。
袁瓊瓊作品主題多環繞都會男女情愛,探觸女性心事,冷冽精緻。由於編劇的訓練,對小說人物的心理歷程掌握得十分透徹,情節設計充滿戲劇的張力,她以細膩的筆法捕捉生活周遭種種微妙的人情世故,字裡行間透露著耐人尋味的慧黠與清亮,遊走在純文學與大眾之間,很能引人共鳴。郝譽翔指出袁瓊瓊善於掌握小說的形式與敘事:「袁瓊瓊確實以幾近完美的方式,操縱著敘事的軸線,或是穿插倒敘,時空交錯,或是抒情寫景,節奏輕重緩急,均能適可而止。」王文興則將袁瓊瓊歸類為深通世故、熟諳人情,研究人類應對言行變化的政治典型小說家。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7671
原著名稱(中文): | 〈自己的天空〉 |
---|---|
原著名稱(英文): | A Place of One's Own |
發表年: | 1980 |
選集名稱: | 《自己的天空》 |
作家: | 袁瓊瓊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Jane Parish Yang(白珍)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91 |
ISBN: | 9579525374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53138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aipen.org/03_3.html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Taipei Chinese Center, International P.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