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余育婷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心驚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這首七言絕句,作於1896年的春天,是丘逢甲回憶1895年乙未割臺一事,對景抒懷之作。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4月17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此後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而1895年選擇離臺內渡的丘逢甲,儘管身在祖籍地──廣東鎮平蕉嶺,但對生於臺灣、長於臺灣的丘逢甲而言,祖籍廣東早已不是故鄉,真正且唯一的故土只有臺灣。
首句以「春愁」起筆,又是繁花盛開的春天,然而如詩如畫的春景卻勾起詩人萬千愁緒。春光溶溶的季節,萬物欣欣向榮,不過,正是這樣的燦爛榮景,最易觸動詩人的敏感心弦,因此「春愁」向來是古典詩裡常見的傷春意象,在自傷身世的同時,更暗寓著孤獨與寂寞。丘逢甲以「春愁」為題,實際正暗示了內心的孤寂。
孤寂的詩人選擇以「看山」聊解心中愁苦,可惜明媚的青山卻勾起過往恨事,讓詩人更添苦恨,幾乎要淚流滿面。何以看山解愁,反而愁上加愁?事實上,「山」相較他物具有永恆性,因此有安撫情緒的作用,透過遊歷山水排遣惆悵,是傳統文人固有之習;再者臺灣本是多高山的海島,因此見青山碧綠且亙古不變地佇立在眼前,不免使憂愁傷感的詩人,更加思念臺灣。而次句「往事驚心淚欲潸」,點出往事的驚痛與無奈,只有潸然欲下的眼淚,能明白詩人內心的孤苦與悲痛。然而,是何往事使詩人既心驚又潸然淚下?三、四句明白道出答案,便是1895年的乙未割臺恨事。「四百萬人同一哭」,哭的是清廷簽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讓四百萬人頓時成為被殖民者;而更令詩人悔恨者,在於割臺之日,便是去年此日。至此,豁然明白何以詩人在美景如畫的春天裡,偏偏「春愁難遣」;也可以理解傷春所隱含的孤獨寂寞從何而來。
此詩由個人「春愁」起筆,以集體「割臺」命運作結,既凸顯所「愁」為何,又鮮明描繪了臺人的集體創傷。全詩明白如話,既沒有用典,也沒有難字,但濃烈的悲哀之情卻躍然紙上。由於丘逢甲在1895年割臺時擔任義軍統領,準備抗日護臺,然而,最後卻未戰便離臺內渡;內渡,是丘逢甲一生中最無奈的選擇,但此舉卻也成為詩人終身的痛苦。大抵,此詩以「春愁」為題,而「春愁」所投射出來的自傷與孤寂,既來自割臺之恨,其實背後還隱藏著未戰而內渡的鬱悶痛苦,兩相結合,自使詩人愁苦難遣,只能潸然欲淚了。
文/余美玲
丘逢甲(1864-1912),因生逢甲子年,初名「逢甲」,詩文中常自署倉海君、南武山人、海東遺民等。生於臺灣府淡水廳(今苗栗),後隨父親赴彰化三角莊(今臺中)開館授學,當時舉人吳子光講學於「文英書院」,館於呂氏「筱雲軒」,逢甲得以受業,與呂氏三兄弟(海東三鳳)情誼深厚。丘逢甲14歲便考上秀才,巡撫丁曰昌贈以「東寧才子」之印。唐景崧任兵備道兼提督學政,邀之入幕佐治。26歲時中進士,以教書為業。
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丘逢甲與臺灣士紳成立「臺灣民主國」,擔任義軍統領,失敗後乘船內渡,因此遭到世人批評。內渡後,一方面投身教育,先後擔任書院主講與監督,一方面暗中支持革命黨人,後被推選於廣東、南京政府擔任要職。民國成立不久後,因肺病復發病逝。
作品集有《柏莊詩草》、《嶺雲海日樓詩鈔》等。丘逢甲喜以「英雄」自居,所書寫的「英雄」形象,如虯髯客、倉海君、鄭延平、文天祥、趙佗等都是他所嚮往、有開創性、有作為的英雄。而現實中的丘逢甲,曾是創造時勢的英雄,最後卻成了壯志未酬的悲劇英雄。他的詩雄鬱莽蒼,一如其人,詩作近二千首,在日治時期引起臺灣文士廣泛呼應與唱和,充滿時代的意涵。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26
原著名稱(中文): | 〈春愁〉 |
---|---|
原著名稱(英文): | Spring Sorrow |
發表年: | 1896 |
選集名稱: | 《嶺雲海日樓詩鈔》(《臺灣文獻叢刊》第70種) |
作家: | 丘逢甲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Robert Fox(費儒伯) |
文類: | 古典詩 |
出版社: |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出版年: | 1960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news_con.php?no=148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現已絕版; 可於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全文檢索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譯詩為「文學工具箱」專案翻譯,尚未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