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陳秀玲
〈殉〉是一篇描寫女性新舊婚姻樣貌的作品,小說的時代背景架設於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當時,中國社會正積極提倡新的思想文化,正面挑戰迂腐的傳統舊禮教,如「推倒貞節牌坊」等等。小說的主人翁──方家大奶奶淑芸,是一位堅守貞節的傳統女性,她的青春一如標題「殉」,隨著體弱早逝的丈夫一起進了棺木,成為婚姻的陪葬品;她的生活則如作家平淡而蒼涼的筆調,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甚至沒有過多的怨恨心念。
由於年幼時隨父母親到中國生活的背景,作家林海音不著痕跡地將這一段中國女性的婚姻悲史,從北京的大宅院嫁接至臺北的街道,帶出了戰後中國人的遷徙歷程,並巧妙縫合中國與臺灣之間的斷裂記憶。
小說的進行由倒敍開始:方大奶奶正為女兒小芸縫製繡花枕頭當嫁妝,「刺繡」是她守寡後最主要的生活重心,而「繡花枕頭」則是傳統婚嫁禮俗用品;她的內心一面為女兒擔憂,因為準女婿是一位駕駛噴射機的飛官,她不希望女兒重蹈自己守寡的悲命。然而小芸一句無心的「您那認命的時代早就過去了!」卻牽動她──也帶領讀者,回首過去歲月的複雜心情。
故事由此線索轉入記憶:自從父親和方家口頭允諾兒女婚事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如同便被寫入一張終身契約中,她走出少女的書房、走入待嫁女子的繡房,開始為未來打理那堪用上一輩子的嫁妝。沒想到的是,未婚夫家麒因肺病未見起色,好不容易以「沖喜」為由完婚,卻在一年後撒手人寰,方大奶奶只能將自己僅有的兩幀照片留在丈夫胸前口袋,隨之而去。婚姻原本是女人最大的依靠,方大奶奶卻未曾從丈夫身上得到慰藉,只有在小叔家麟的眼神中短暫地觸及一股盪漾的情愫。家麟大學畢業後到法國留學,七年後偕同妻兒歸國,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小芸一出生便過繼給方大奶奶,「母親」一職無疑帶給她繼續生活的信心與希望。
作家在小說形塑出兩種鮮明的女性形象,方大奶奶貞潔、孝順與善繡,儼然傳統婦女「從一而終」的典型,而留洋帶回新潮流思想、裝扮前衛的方二奶奶,以及勇敢追求幸福的小芸,則點出了新時代女性活出自我、與過去已然不同的價值觀。
PDF文件:林海音〈殉〉英譯全文影像(來源/中華民國筆會)
文/汪淑珍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取「海潮音」之「海音」為筆名,亦曾用英子、阿英為名。臺灣苗栗人,祖籍廣東蕉嶺。因父母到日本經商,而出生於日本,後隨父母返臺,又舉家遷到中國北京,在北京成長、讀書、結婚。1948年隨先生夏承楹(筆名何凡)來臺,1954-1963年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極力推廣長篇小說,並積極刊登本省作家作品,培植本土文學脈流。亦曾編輯兒童讀物與小學國語教科書,為語文教育出力不少。
1967年創辦《純文學》月刊,在1960年代曾和《現代文學》、《文學季刊》鼎足而三,被公認是國內民營刊物中,最好的刊物之一。1968年1月成立「純文學出版社」,經營27年後結束時,將書籍版權無條件歸還原作家,讓這些著作得以由其他出版社再版。林海音個性豪爽、輕財好士,在主編副刊、經營出版社期間,協助多人,受惠者眾。
其創作涵蓋小說、散文、雜文隨筆、兒童文學等類型。寫作風格自然、樸素,揉合中國女性的溫柔、沉靜在情節、人物、語言裡,具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格調,呈現文學的典雅美;並以女性特有的敏銳、細緻和委婉,發掘下層人民生活中的辛酸故事,對小人物寄予悲憫情懷,並提出社會中具深刻思考性的問題。
小說繼承了五四時期女性小說的題材、風格,描述女性爭取獨立自主時所受的磨難,過程中藉由女性意識的覺醒,進而反抗命定的悲劇性角色,此種新女性觀念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新一代的臺灣女作家。
作品有小說集《城南舊事》(1960)、《冬青樹》(1995)、《婚姻的故事》(1970)等;散文集《剪影話文壇》(1985)、《寫在風中》(1993)、《我的京味兒回憶錄》(2000)等。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611
原著名稱(中文): | 〈殉〉 |
---|---|
原著名稱(英文): | Buried with the Dead |
發表年: | 1957 |
選集名稱: | 林海音作品集:《金鯉魚的百襉裙》 |
作家: | 林海音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Jane Parish Yang(白珍)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遊目族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0 |
ISBN: | 9577452957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cite.com.tw/about.php?about=eye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遊目族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aipen.org/03_3.html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Taipei Chinese Center, International P.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