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奧威尼‧卡露斯
〈Pualeay〉這首頌歌是魯凱族老作家奧威尼‧卡露斯記音採錄,並加以翻譯的,屬魯凱族貴族女子出嫁婚禮詠唱儀式的一部分。pua-leay的本意有讚頌生命的意思,按魯凱族的習俗,這樣的讚頌通常分兩種:一是直接對準新娘的禮讚,一是女方耆老向男方讚美準新娘的頌歌。本首屬於前者。
當貴族女子出嫁前最後一場舞會即將結束時,一位熟知此一貴族家系歷史並充分瞭解準新娘言行及人格的權威耆老,會站在女子面前,手裡拿著男方送來的一串琉璃珠,隨著大夥兒的舞步,詠唱本讚歌。之後,便將琉璃珠佩戴在女子脖子上,象徵男方對準新娘的最高禮讚。讚頌完畢,男方迎親的隊伍,才可以將新娘帶走。
頌歌分六段,第一段讚嘆女子偉大的血統;第二段歌詠女子名分之崇高與尊貴;第三段訴說女子的純潔和人格之清高、光明;第四段讚美女子綿延不絕的良善之心;第五段提醒女子祖先的來歷,並指出無論嫁到何方,永不可遺忘自己永恆的歸宿;最後一段,則站在女方家長的立場,致上家人的祝福,並表達不捨與懷念。
整首頌詞,從耆老口中句句輾轉吟詠,扣人心弦。在有貴族制度的魯凱族社會裡,婚禮是生命儀式中最為慎重的部分。它不但代表不同貴族家系的聯結,顯示家族勢力範圍的擴大和財富的增加,同時也預祝貴族子孫的繁衍與茂盛。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彭玉萍
奧威尼‧卡露斯(1945-),生於屏東縣舊好茶部落,魯凱族人,漢名邱金士。奧威尼的父親是祭司與獵人,奧威尼從小就被培養當祭司,薰染濃厚的魯凱族信仰與精神。1974年三十歲時,離開家鄉前往南投縣的三育神學院就讀,結束三年的學習後,開始到教會機構實習工作。在這段離家求學的短短幾年,舊好茶部落是指位處於北大武山的舊部落,有「雲豹的傳人」之意,因地處偏遠,導致醫療、交通、求學等相對不便,政府於1978年將部落由北大武山遷往南隘寮溪的台地,建立的現代住家的新好茶部落。但這卻也同時讓魯凱族人的石板屋住家逐漸荒廢,部落的石板屋文化逐漸凋零,這對於自小生活在舊好茶部落的奧威尼‧卡露斯產生巨大的衝擊。奧威尼‧卡露斯在北部的教會服務的過程中,於1982年到1984年六月完成三育神學院企管系的大學學業後,奧威尼有三年時間在南投九族文化村擔任顧問,指導複製魯凱族、排灣族的石板屋聚落文化,或者持續在台北各大圖書館,找尋原住民相關書籍與史料,透過這一連串的蒐集工作,奧威尼發現多為日治時期,日本鳥居龍藏、伊能嘉矩、千千岩助太郎等人類學家以專業角度留下的史料為主。這段在博物館工作經驗,為部落製作模型的典藏工作,以及圖書館查索部落史料,使得奧威尼憂心於部落文化宛如被宣判死亡的現況。
奧威尼於1990年返鄉,專心致力於魯凱文化的保存工作,或帶領山友往返舊好茶部落,擔任嚮導與解說工作換取酬勞;而後結識業餘攝影家王有邦與作家舞鶴,致使奧威尼回到舊好茶部落,重建家屋,定居與寫作,透過寫作進行紀錄、或者創作活動,期盼在現代性衝擊下,能夠透過生活實踐與寫作實踐,重新挖掘傳統文化的「靈魂」。於1996年出版詩與散文集《雲豹的傳人》、2001年出版長篇小說《野百合之歌》與2003年出版魯凱族故事集《多情的巴嫩姑娘》。
魯凱族是臺灣十四族原住民族中唯一設有說史者制度的民族,而前好茶史官 Lapagau ‧ Dromalalhathe ,則是奧威尼之舅公,有關魯凱傳統歷史集禮儀的知識,大都得自舅公的教導。此一「說史的人」傳承部落歷史與細膩、幽默、記憶力強的口說能力,都影響到奧威尼的寫作。奧威尼的寫作經歷中,面臨么子車禍驟逝與妻子抑鬱而終,失去親人的喪慟,影響奧威尼不斷在寫作中反思人生與死亡,這些議題可見於2006年出版的詩與散文集《神秘的消失》。奧威尼天生詩性的語言,魯凱族語與中文的雙語書寫,反思著原住民生命觀的喜樂哀愁,如何珍惜生命與如何愛人。
原著名稱(中文): | 〈Pualeay:讚頌之歌〉 |
---|---|
原著名稱(英文): | Pualeay: Song of Praise |
發表年: | 2014 |
選集名稱: | 尚未出版 |
作家: | 奧威尼‧卡露斯 |
文類: | 儀式歌謠 |
出版社: | 尚未出版 |
出版年: | 0 |
ISBN: | 尚未出版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尚未出版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