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楊翠
孫康宜的《走出白色恐怖》(2003),是以自身、母親、父親、雙邊家族的故事,擴延側寫出二十世紀的中國與臺灣,銘刻那一段動盪的歷史光影與糾結心緒。廣義而言,「白色恐怖」是指1949年國民黨撤退臺灣之後,將憲法凍結,代之以三大「非常法制」──戒嚴法制、總動員法制、戡亂法制,並接續發佈「臺灣省戒嚴令」、「懲治叛亂條例」、「肅清匪諜條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持續約40餘年的高壓統治時期。期間大規模的冤、假、錯案,造成眾多受難者及家屬的身心傷害,「白色恐怖」因而成為普遍臺灣人的時代傷痕。
《走出白色恐怖》的書寫結構,以歷史的線性時間為經,以個别的小故事為緯,輻湊出大時代底下一般庶民階層的生活處境,既有大歷史,也有小歷史;既有公眾史,也有個人史;有人事地物的實線,也有情感慾想的虛線;以素樸真摯的文字,串起複雜的故事地圖。
六歲,軍警闖入,父親被銬走,小女孩勇敢搶救了母親,這個畫面,成為停格的寫真,記憶長久被擱延在這個特定時空,無法自由流動。直到2000年前後,孫康宜一步步走進歷史,打撈被禁錮的記憶片斷,訴說著一個家族如何在暗影中匍匐爬行、挺身站立的故事。
首先,《走出白色恐怖》與其說是「走出」,不如說是「進入」,如自序中所言:「過去的記憶有如長了蛀蟲的善本書,再不保護處理就會被丟失了。」確實,如果未曾「走進白色恐怖」,就無法「走出白色恐怖」。孫康宜的書寫本身,就是一個「走進」的歷程,也是一個自我治療的療程。所有的傷痛,都需要被療癒,而通過言說與見證的敘事治療,則是主體面見自身的重要過程。
其次,《走出白色恐怖》也是一種告別。告別過往,並非為了遺忘,恰恰是為了記憶;因為梳理了過往記憶,才能找到前行的路徑。作者進出歷史魅影之間,找到許多藥石,母親的生命能量,是厚重圍牆中的一線氣窗,永不關閉;而各種溫情的片斷,如流亡船上的張我軍、張光直一家人,國校老師藍老師,探監時一路安撫、甚至不收車費的三輪車伕、幫忙介紹工作和相助出國留學的人……等等,都如陽光微粒,溫暖照拂。白色恐怖是一片大魔域,傷痛之海晦莫如深,能夠找到走出來的路徑、能夠告別魔域,都是幸福的。
《走出白色恐怖》中的大歷史與小歷史,自然扣合,必須雙重閱讀,才能找到進入故事的最好路徑。鹿窟事件,史料如此寫:鹿窟基地是1950年代初期島上最大的武裝基地,鹿窟事件,是1950年代重大的白色恐怖案件,牽連甚廣;而孫康宜的舅父陳本江,則是鹿窟基地重要領袖,鹿窟被破獲後,他坐了三年牢。這樣的武裝基地領袖,在孫康宜書中,則是一個被各方親友講述的、有著複雜的性情光影,卻又極其溫暖的落魄男子。
書中還有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大時代裡,人們在多重疆界中,不斷流離、跨界,並尋求自我協商、自我安頓。二十世紀被兩次世界大戰燒出遍地烽火,而華人的歷史,則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兩黨的長期綁架中,糾葛拉扯將近一世紀。孫康宜與他的父輩,都是多重流離的。父親從天津流離到臺灣,而後流離到另一座離島──綠島,禁錮十載,出獄後回返臺灣這座他其實未曾長久真實生活過的島嶼,其後又赴美,最後甚至在美國的教會講道,開啟一段段新的流徙與安頓之旅。
而孫康宜自身,兩歲踏上流離之路,從天津取道上海到臺灣,在臺灣成長,其後赴美學習與居留。她的生命總是跨越在各種邊界,更因為天津父親與臺灣母親的雙重身分,經歷了語言的流離。白色恐怖造就了生活的流徙,孫康宜成長於閩南村莊,因此,雖然父輩是外省籍,她卻說著一口「臺灣國語」,彷彿置身文化的狹長邊界,處處格格不入。直到在美國,歷經幾番退縮,終於認可自己的舌頭,認知到:「原來我的『臺灣國語』已經成為我的一個寶貴的『母語』」。
孫康宜以《走出白色恐怖》,走進家族與島嶼的記憶暗室,以書寫進行療癒,與創痛協商,走出白色恐怖,告別一個時代的魅影,堆疊出一部光色溫潤的記憶之書。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馬翊航
孫康宜(1944-),當代重要的海外漢學學者,生於北京,1946年來臺。孫康宜父親孫裕光為天津人,早稻田大學畢業,母親陳玉真是高雄人,於留學日本時結識孫裕光。1949年孫裕光受親友牽連,繫獄十年,孫康宜曾於《走出白色恐怖》(2003)書寫這段艱辛的家族記憶。
孫康宜1966年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1968年赴美留學,1971年獲羅格斯大學圖書館學碩士,1972年獲美國南達科達州立大學英國文學系碩士,1978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博士。曾任美國塔富茲大學文學助理教授、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系主任、文學研究所所長,現執教於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
孫康宜著作以學術評論與散文隨筆為主,學術論著有《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1992)、《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1994)、《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1998)、《文學的聲音》(2001)、《文學經典的挑戰》(2002)、《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2006)等書;散文作品有《耶魯潛學集》(1994)、《耶魯‧性別與文化》(2000)、《遊學集》(2001)、《走出白色恐怖》(2003)、《我看美國精神》(2006)等,此外亦著有《「曲人鴻爪」本事》(張充和口述,孫康宜撰寫,2010),編有《明清女作家》(與Ellen Widmer合編,1997)、《中國歷代女作家選輯:詩歌與評論》(與Haun Saussy合編,1999)、《劍橋中國文學史》(與Stephen Owen合編)等書。
橫跨中西的學術訓練,賦予孫康宜在古典詩歌研究現代的闡釋視角。無論是對古典文學中性別課題的關照,或經由「面具」的概念重新釐清古典文學中「書寫」、「表演」、「聲音」的關係,皆別有洞見,為學界開啟嶄新的研究面向。而散文寫作,題材涉及學院體制與文化、美國當代社會、性別文化的反省與思索,出入於東西文化之間,反映當代海外學者的思想風貌與人文精神。她的自傳式寫作《走出白色恐怖》,更將個人的創傷、家族的苦難,視為心靈的資產,記錄下時代憂患的痕跡。
原著名稱(中文): | 〈走出白色恐怖〉 |
---|---|
原著名稱(英文): | Journey Through the White Terror: A Daughter's Memoir |
發表年: | 2003 |
選集名稱: | 《走出白色恐怖》 |
作家: | 孫康宜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Kang-i Sun Chang, Matthew Towns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3 |
ISBN: | 9867178343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54409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press.ntu.edu.tw/index.php?act=book&refer=ntup_book00608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