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 藍建春
林雙不短篇小說〈黃素小編年〉,於1983年7月16日發表於《自立晚報》副刊,後收錄在1984年4月由前衛出版社發行的短篇小說集《筍農林金樹》。連同稍晚相繼出版的《大學女生莊南安》、《小喇叭手》在內,乃是林雙不在1980年代最主要的政治小說成果。
〈黃素小編年〉透過一名即將出嫁的鄉下女孩黃素,在二二八事件(1947)中的戲劇性遭遇,激烈地控訴著白色恐怖時期的威權政府,因而具有極為鮮明的政治批判色彩。作品中,林雙不刻意營造歷史事件之於人物的巨大衝擊效應,因此,整個事件爆發前後的敘述情調,以及黃素的心理狀態,彷彿就像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待嫁女子的種種歡欣雀躍,在母女倆出門添置嫁妝的過程中,讓人能夠一路跟隨著黃素的腳步,感受到她洋溢飽滿的幸福感。但這一切,在突然降臨的歷史事件衝擊下,迅速翻轉為慘酷的創痛、甚至是內在精神世界的空洞化。事件後,人們唯一能夠從黃素口中聽到的話語,只剩下一句:「我不要槍殺」。而正是這句再三反覆出現在故事中的語句,強烈地表現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的某些情狀。
作者特意截取了幾個時間點,以之呼應篇名中的所謂「編年」。依序是1947年春日早晨、1948年初、1959年冬、與1967年夏季。整個敘述的語調、節奏也逐漸加快,構成一幅幅捲動逐漸加速的畫面。故事一開始,逐步營造出一種舒緩、而靜謐的氛圍,但四周忽然傳來嘈雜的鬥毆與令人驚恐的槍聲,打破了一切祥和安寧,從此世間的一切,開始朝向黃素無法理解的方向改變。而牢獄中的審訊,與三角臉特務的惡意驚嚇,則是最後一根稻草,黃素的心理防衛機制,至此全盤崩潰,最終變成了一個只會喃喃自語著「我不要槍殺」的瘋女人。小說最後,黃素麻木地走在鐵軌上,迎面而來的則是人力完全無法抗衡的火車。正如同個人之於巨靈的渺小、無力。
這場歷史事件,讓黃素不僅失去了美好的青春歲月、與原本期待中洋溢幸福的新婚生活,同時也讓她接連失去了父母。而兄嫂及村人的異樣眼光與責難,實則無異於受害者無窮無盡的二次傷害。作品藉此反襯出,巨大歷史陰影下人物的渺小卑微與不堪。或許,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場歷史巨變中,受害者即使苟活下來,也只能像黃素那樣,變成一具被剝奪了靈魂、信念與內在種種的行屍走肉。
文/陳麗雅
林雙不(1950-),原名黃燕德,1995年改名黃林雙不,筆名有碧竹、程雙雨、林雙不等。臺灣雲林人。輔仁大學哲學碩士。曾任教於員林高中、建國工專、臺南神學院與中興大學。1994年辭去教職,投身社會運動。2000年臺灣政黨輪替後,曾出任屏東縣教育局長、屏東滿州國中校長等職。現為核四公投促進會召集人。曾獲賴和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散文獎等,獲獎無數。
林雙不自中學起即以筆名「碧竹」發表抒情的詩、散文、小說,數量可觀。就讀輔仁大學哲學系時,即出版《山中歸路》(1970)、《班會之死》(1970)、《李白乾杯》(1973)等書。1980年受美麗島事件(1979)影響而更改筆名為「林雙不」,作品風格丕變,將目光轉向台灣農村,寫就「臺灣島農村人物誌」系列小說,並全力經營富批判色彩之寫實小說,尤其是政治力介入校園方面的題材,出版有《大學女生莊南安》(1985)、《小喇叭手》(1986)等。
去教職後,開始以「安安靜靜」為主題進行創作,出版散文集《安安靜靜很大聲》(1995)、《安安靜靜想到他》(1996),1997年始著手將海外從事臺獨運動的小人物故事寫成《安安靜靜臺灣人》系列小說六本,於2000年出版。
從抒情感性的「碧竹」,轉變而為控訴社會不公不義的「林雙不」,其文學生涯的轉折,實則反映出1980年代解嚴前後的臺灣社會變化及美麗島事件對文學創作的深刻影響。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7653
原著名稱(中文): | 〈黃素小編年〉 |
---|---|
原著名稱(英文): | The Huang Su Chronicle |
發表年: | 1983 |
選集名稱: | 《無語的春天──二二八臺灣小說選》 |
作家: | 林雙不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Joseph Allen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3 |
ISBN: | 9867819330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33989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http://www.eastasian.ucsb.edu/taiwancenter/publications/e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