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 楊乃女
紀大偉所寫的〈膜〉(1995),是一部中篇的酷兒科幻小說,背景為21世紀的高科技未來城市,並以生化人為主題,探討性別與欲望的流動與多樣性。小說的開頭是一個類似末日的場景,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嚴重破壞,人類不得不移居海底世界,海洋提供的保護膜可以讓人類阻隔於過量的紫外線之外。此時人類亦發明生化人,也就是介於真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人造商品,代替人類在陸地上工作。故事即是以名為默默的生化人為主角,從默默的角度帶領讀者遊走於高科技的未來世界。
故事的敘事策略融合多重風格,除了科幻與酷兒的元素之外,紀大偉也採取了如偵探小說般的懸疑策略。故事的一開始,默默被塑造成一位女性護膚師,居住在海底城市,與母親的感情十分疏離。隨著故事的推展,才漸漸揭露默默的真實身份。默默是從精子銀行借用精子、運用高科技生殖技術誕生的小男孩,他在五歲時感染「LOGO菌」,必須接受大規模器官移植,默默的母親希望順便經由手術將默默的性別轉換為女性。原本母親訂製了一具女性生化人,打算將生化人體內的器官移植到默默體內,但是默默的病況太嚴重,只剩下大腦是健康的器官,母親無力負擔能讓默默大腦存活的技術,於是接受<ISM>企業的提議,將默默的大腦租給該企業二十年。默默的新身體是沒有臉的新型生化人,從事為精密的生化人補漆、上油、更換零件等工作。默默的母親不忍心讓她知道自己只是一個腦,於是幫默默創造、書寫記憶,讓她以為自己是一個女性護膚師,直到默默偷窺母親的電腦機密,才察覺事情真相。
〈膜〉這個故事觸及了許多當代高科技如何改造人類身體的議題,例如只剩下一個大腦的默默是否還能稱之為「人」;另外,默默的性別與記憶都是他/她的母親所賦予的,性別與記憶並非天生自然的存在。這個故事以「膜」為題,膜的比喻具有多層次的意義,膜是生物體內提供保護的物質,但膜特殊之處在於其柔軟、接受某些物質的穿透以及可呼吸的特質,並非絕對的隔離。因此紀大偉以此為題,顯示了他在書寫的主題以及運用的文學形式上的柔軟度,與他在《酷兒啟示錄》(1997)中所談酷兒文學的一項特質,也就是酷兒試圖鬆動性別(gender)與文類(genre)的秩序,互相呼應。
文/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李如恩
紀大偉(1972-),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獲同系碩士學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博士。曾任教於美國衛斯理大學東亞系、康乃狄克大學外語系等,現為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創作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幼獅文藝科幻小說獎、聯合報文學獎等獎項。
臺灣的同志運動在解嚴後的1990年代高峰,紀大偉、洪凌等酷兒作家,以戲謔頑皮的語言風格,開啟同志運動的酷兒時代。紀大偉以酷兒理論開放了認同的可能,以保持流動的異質性為訴求,不僅為同志運動尋求更多元的路徑,更成為變性、跨性別等更邊緣的主體之抵抗基礎。紀大偉定義酷兒:「酷兒拒絕簡單的定義。」
質疑既有的框架,思考各種可能性,而科幻小說成為紀大偉能夠恣意書寫各種想像的文體。曾於接受訪問時說到:「寫科幻小說是為了逃離現況,有了這個保護罩便可以放肆的亂寫。」從《感官世界》(1995/2011)、《膜》(1996/2011)、《戀物癖》(1998)以及論述文集《酷兒啟示錄》(1997)、《晚安巴比倫》(1998/2014)等,紀大偉提供了臺灣文學/文化不同的思考面向。
紀大偉另和多位作家學者合著作品:《酷兒狂歡節》(1998)、《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2002)等。此外有譯作《蜘蛛女之吻》(1994)、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作品包括《分成兩半的子爵》等四部、《失落的白鴿》(1999)等。
原著名稱(中文): | 〈膜〉 |
---|---|
原著名稱(英文): | Membrane |
發表年: | 1995 |
選集名稱: | 《膜》 |
作家: | 紀大偉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Christopher Schifani(司馬琨誠)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出版年: | 2011 |
ISBN: | 9789570837698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99915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