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自由作者 鄭雅怡(Tenn Nga-i)
〈月華〉張芳慈
月光華華
照在彎來彎去个田崁
月光華華
行過結子个茶園
月光華華
染金細人个目珠
月光華華
唱出渡子歌聲个溫柔
月光華華
聽緊夜合花開个聲
月光華華
淋在阿妹个胸脯面頂
油樣个月華
拋心滾个夜
走開腳个細賴人
留阿妹歸夜在月光肚
客語中,多以「月華」、「月光」來指稱「月亮」,如同在許多文化裡,月亮多被比做陰柔、女性的象徵。在這首〈月華〉中,女詩人張芳慈藉由書寫月亮,來表達年輕女性思念意中人的孤寂心境。
臺灣的客家族群早年多半住在偏遠山區,靠墾荒耕種維生,生活十分艱辛,因此客家先人鼓勵子弟到異鄉求學、發展,尋求更好的出路。在交通不便的貧困年代,客家男子出外打拚,經常一去數年,兒女的教養、家務和農事全落在家中的年輕妻子身上。雖然客家女性總被以堅毅、獨立、勤奮等辭彙讚譽,不過在堅韌的形象之下,她們也需要情感的撫慰。
在前三段中,作者將「月華」這個名詞擴展為「月光華華」,意即「月亮散發著光輝」,而一再反覆出現的「月光華華」,不僅構成了詩的韻律,同時也強化月光燦爛的意象,「華華」一詞也因不斷重疊而產生了音樂性。然月光燦然的景象,實則暗示了白日承載著重任的客家女性壓抑的情感,隨著夜闌人靜、明月升空,而漸漸湧現。
詩裡描繪的景象由遠而近,彷彿一位少婦站在窗口,首先眺望遠方,然後逐漸將視線轉移到近身處。於是第一段映入眼簾的,是月光下彎曲而高低起伏的田疇,還有長出果實的茶園。待第二段的視角拉近,則聚集在少婦手中所懷抱,正被她哄入睡的嬰孩。孩子的眼睛被月光染成金色。在燦爛的月光下,這位年輕母親以輕柔的歌聲唱著搖籃曲。
接下來,視角更貼近婦人自身的感官,她彷彿能聽見夜合開花的聲音,並感受月色如水,澆淋在胸臆。夜合花開,呼應了正值青春的肉體,而相較於月色深沉,壓抑在婦人胸口的是躁動不安、思念丈夫,並且期盼相見的心聲。
詩作末段作者以膏油般潤澤大地的月光,來反襯女性內心長久的相思和掙扎,在無人的月夜裡,再也遏抑不住,宛如沸騰滾燙的水,全因「走開腳的細賴人/留阿妹歸夜在月光肚(剛離開的男人/留女人整夜在月光裡)」。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邱懋景
張芳慈(1964-),臺中東勢人,19歲開始發表散文,1985年畢業於新竹師專(今新竹教育大學)美術科,而後獲該校美術教育碩士。1986年因認同本土精神,而加入「笠詩社」。曾任笠詩社社務委員、編輯委員,亦曾為臺北市客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客語編審等職,現任教於新北市秀朗國小。
張芳慈在學期間,創作短篇小說、散文、現代詩等文類,屢獲校內文學獎的肯定,曾以〈花市〉、〈輪迴〉詩作連續兩年獲得吳濁流文學獎新詩獎,隨後出版第一本詩集《越軌》(1993)。其書寫不離生活,語言簡潔,意象樸實。
1998年,與杜潘芳格、江文瑜、沈花末、李元貞、陳玉玲等多位詩人合創女鯨詩社,合編《女鯨詩叢》。隔年由出版第二本詩集《紅色漩渦》(1999),並以此詩集獲得陳秀喜詩獎。從早期的「母親」意象,到後來的「她者」書寫,論者多彰顯其「女性意識」的創作色彩。
2001年起,張芳慈投入客語詩創作,以《誰來唱山歌》客語詩集寫作計劃獲國家文藝基金會創作補助,隨後,首本客語詩集《天光日》(2004)入選為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北臺灣文學》叢書之一。她以文學、以詩、以母語關注客家族群在臺灣逐漸消散的集體記憶與客家婦女意識,也因其熟練的客語乃是少見的東勢大埔腔,更顯其創作之艱鉅與可貴。陳玉玲曾稱讚其作品有「泥味」。在笠詩社女詩人中,她與兩位前輩杜潘芳格、利玉芳並稱「三芳」,頗具客語詩世代創作延續的意味。作品選入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的台灣詩人選集《張芳慈集》(2010)。2012年獲「榮後臺灣詩人獎」,為首位獲獎的客家詩人。
原著名稱(中文): | 〈月華〉 |
---|---|
原著名稱(英文): | Sleek Full Moon |
發表年: | 2001 |
選集名稱: | 《天光日》 |
作家: | 張芳慈 |
原著語文: | 中文(客語)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鄭雅怡(Tenn Nga-i) |
文類: | 詩 |
出版社: | 板橋市:臺北縣文化局 |
出版年: | 2004 |
ISBN: | 9570193166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culture.ntpc.gov.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英譯本尚未出版 |